很久以来,语文教学尤其在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诵读教学严重不良的状况。其实,诵读,就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诵读”与“朗读”、“朗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周礼·大司乐》郑注上说“以声节之曰诵”,可见“诵”略似今日“吟唱”,是出声读。“诵读”更侧重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诵读教学法。
必须指出的是,诵读与感悟、理解、创造力的培养并行不悖。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诵读,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或侧重启发感悟,或侧重指导表达,都应该视为“诵读”的必要环节。体悟文意是读,揣摩语调是读,交流感受是读,朗朗书声也是读。完整的诵读教学体系内,应该涉及这些方面。一节课内只能根据具体诵读材料来定轻重,不能简单机械地设定朗诵的时间标准,重要的是看所有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心悟”而后“口诵”,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发展,在理解、思考中记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在诵读中,老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这种诵读,不是“死”读,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文言文诵读的意义
这种传统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要研究要弘扬,正如韦志成在《语文教学思维论》中所说“中国的语文教育学,根必须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汉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正视这种历史积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强调的就是学习古诗文要注重诵读。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上说:“背诵是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我认为解放前的学生古诗文学得比较好,就是因为在古诗文教学中比较重视诵读。当然,以诵读为主的古诗文教学,要想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还必须有足够的诵读量,没有足够的诵读量,往往会半途而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时间里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文。高中课本中选来的古诗文,都是名篇佳作,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目都要求背诵,这样也有助于匡正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而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古诗文的增多,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是培养语感、口语改造的需要。就口语而言,学生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由于受方言土语和习惯表达的影响,往往不规范、不精炼、不准确,而课文中的书面语言是规范的白话文,大都是经过锤炼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学生通过熟读、背诵加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文章中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口语的表达之中,从而对口语进行改造。
诵读为思维和写作积累了语言材料,同时,中华古诗文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魂,陶冶情操,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也有着重要作用。《名家谈语文学习》一书中有很多名人都写了自己熟背很多篇古文的经历。著名美学家及文学理论家敏泽回忆:自己五岁进私塾学习,《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读物背熟之后,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等,都是从头到尾背得烂熟。(《名家谈语文学习》(王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如何指导文言文诵读
首先,要扫除学生背诵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背诵的自信心。学生原本文言文底子薄,再加上时代距离远,文言语感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又加上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多,识记量大,学生可能产生恐惧心理。为此,教师要多鼓励。有些学生开始即使少背一些,也要给予肯定,内容由少至多,不能让学生有畏惧情绪。有些难背诵的文言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齐背诵,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消除学生对背诵的畏惧感,树立充足的信心,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在教读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时,我常常先背诵一遍,每当我背完后,有的学生表露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情。这样做,学生背书的热情提高了,同时老师背熟了,讲课时能够熟练地举例、引用,检查背诵时感到得心应手,而且自己有过背诵经验,熟知该课文在背诵方面的难点,便于指导学生背诵。
其次,要指导学生理解性诵读。(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和语势,这些对句意、文章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于有些文章中的理解障碍,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去扫除。(2)指导分析背诵。如果学生对所诵读文段的内容不够了解,只是摇头晃脑地念着,这是死记硬背,这样的结果,一是速度慢,二是容易忘记。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先是粗知文段层次内容,接着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并适当加以品析,让学生背诵时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指导这一环节,问题的提出比较关键,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利于背诵。我在上《陈情表》这一课时,第一段提出:该段哪一句是总提句?作者遭受了哪些“闵凶”?作者的成长能离开他的祖母吗?现在的祖母能离开他吗?这些问题既不难回答,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再反复朗读、背诵。第二段诵读时,可首先提出:一心想侍奉祖母尽其孝道的李密有没有偏要让他离开祖母的事呢?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等。理解了文意,层次疏理清楚之后,分层诵读,全段诵读,自由背、齐背、分组背。在一节课内,课文前二段,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背出了。
再次,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掌握诵读的技巧,探讨诵读的方法。在诵读技巧和方法上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一般情况,中间段落位置不明显,精力多用一点,文章首尾段落是突出的段落,相对容易记住。也有的同学提出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串起来组成一个框架,再去背诵全文,就不会脱节。有的文章应依序而背,如《石钟山记》,即依照“郦元之见——李之见——寺童扣石——实地考察——结论”去试背。有的文章适合化整为零,分块而背。在背诵方式上当然也应灵活,可以领诵、齐诵、分组诵、男女交叉诵读等。
最后,要督促检查,复习巩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记忆是有阶段性的,我们在记忆时要跟遗忘作斗争。几篇作品背诵出来,过一段时间又陌生了,或淡忘了,这就要求回读和背诵。通过回读,大脑的皮层受到刺激,重新唤起记忆,从而巩固记忆。因此,我将全班同学组织起来进行自查和互查。指导学生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分别在2小时、9小时、1天、2天、6天、31天后,多次复诵自查、互查,以达到完全理解识记。只有这样趁热打铁,多背几遍,才能记得牢。
牛传福,教师,现居安徽霍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