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1期 ID: 140880

  

化用古诗文让作文熠熠生辉

◇ 孙奎彦 葛兰云

   人们都羡慕那些知名的作家,都希望自己也能写一手好文章,尤其是中学生,他们面临高考这一重大考验,60分的作文对他们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肯定,并给出高分,就成了中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多了,他的言谈举止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高贵的气质,让人不能轻视。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如果能渗透、表现出这些厚重的文化因素,相信一定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我曾在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家里见过一副对联,只下联一句,就让我拍手叫绝:财如春潮带雨来。试想一下:春天冰化水起,而且天上下着大雨,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势?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归向了对联的一个字:财,期望财源滚滚。这是多么贴切、生动、吉利的话语呀,这句对联化用了“春潮带雨晚来急”的内容,一扫“晚”字带来的阴霾,而增加了生意人期盼的“财”字,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让我震撼。
   要做到巧妙地化用古诗文,必须要广泛地阅读,让古诗文熟记于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自然地进行化用,才能在文章中透露出灵秀之气、厚实之重、神奇之妙。
   化用古诗文,可以化用内容(实际上是化用意境),也可以化用形式。在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就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余先生是这样化用的:“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两相对照,我们就知道余先生是灵活地化用了蒋捷词作的内容和意境。
   我们再看一下蒋捷的词作,还会发现这首词也是余先生名诗《乡愁》借鉴的范本:诗中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和少年、壮年、而今,这几个时间名词几近相同。余先生写的《乡愁》,就是借鉴、化用了蒋捷的词作《听雨》的形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完成了一次华美的嬗变。
   作文中化用古诗文,就像在漫山的碧草中,盛开了几朵娇艳的红花,顿时就会化枯燥为隽永,化平庸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自己的文章增色加彩。
   学生在作文中化用古诗文,可以在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标题处化用古诗文
   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如同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让读者在一瞥之间就被打动心弦。如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化用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语句,不仅扣住了文中所选用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了文章的题旨,有一石双鸟的功效。
   二.在开头段化用古诗文
   古人写文章追求的是“凤头豹尾”,就是要把文章的开头写的有姿有色。在开头段化用古诗文,能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老师立刻“窥”到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如08年湖南作文《彼岸,灯火阑珊》中: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在文中段化用古诗文
   一个善文的学生,他不会只是刻意地在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化用古诗文,相反,他的文章会处处透露出轻灵隽永的才气,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浓浓的书卷气,就像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中化用很多的古诗文,让我们见识到一个学者渊博的文化积淀。化用古诗文,能造出妙句,创出妙境,让文章遍布光辉。
   四.在结尾段化用古诗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就是说结尾的重要,写文章也是如此。在结尾处化用古诗文,会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节》结尾片段:而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律,也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暮霭沉沉中遁于无形;那兰舟催发的桨声,也早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
   化用古诗文,不是简单的抄袭,是对古人的作品内容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判断和观点,进行二度创造。化用古诗文,可以是截取,可以是模仿,可以是改写,只要有了化用的意识,有了化用的能力,就一定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孙奎彦,葛兰云,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化用古诗文让作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