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 ⑴课前阅读有关“重庆谈判”历史资料,了解当时政治形势;⑵查阅作者彭子冈相关资料;⑶阅读教师印发的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
【教学目标】 ⑴了解人物特写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⑵区别特写与消息的区别。
【教学重点】 体会镜头式新闻片断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特写这一体裁的新闻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按以下三个程序进行。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回顾知识点
上节课我们简要学习了“特写”这种新闻体裁的概念和文体特色,明晓了特写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这节课我们通过《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这篇人物特写来仔细地品味特写这种文体概念与特色。
2.学生介绍历史背景
背景:⑴1948年8月28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这是六十多年前那个秋天里最大的新闻,举国瞩目,这一惊人的消息震动了“假戏真作”的国民党蒋介石,更吸引了当时众多新闻记者,当时有130多位中外记者前往机场报道。
⑵当时的国统区,有三份较有影响的报纸,一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低调淡化处理,妄图缩小影响;二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浓墨重彩,积极宣传;三是立场较为中立的《大公报》,真诚呼唤和平,希望避免内战。
3.朗读、范读课文
⑴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训练学生朗读新闻类体裁的能力。⑵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
1.探究文题——明新闻特征
⑴题目为“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为何这里的动词不用“在”或“来”?
学生:“在”表明毛泽东一直在重庆,不能表现刚刚到来的动作,而“到”则能体现动作刚刚发生,正与刚到重庆、刚下飞机的事件和动作相契合,更好地体现这则新闻的时效性。
学生:“来”表明毛泽东与重庆方面关系十分密切,有种“回来”“回家”的意味,不能客观地体现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更不能很好地体现毛泽东此行的风险性与意义所在。
⑵题目称毛泽东为“毛泽东先生”有何特殊意义?
学生:表达对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
学生:课前查阅了作者彭子冈的资料,早在1938年,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她都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在重庆工作,秘密地接受中共办事处的单线领导。所以称毛泽东为“先生”,既能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之情,又能体现出新闻的客观性。
2.理清结构——明写作思路
⑴作为一则新闻,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的背景与主体的?
学生:1~2段为背景;3~19段为新闻主体。
⑵作为一篇叙事性文章,本文的结构又该如何安排?
学生:依据时间顺序,可将本文分为三部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1~2段),机场的欢迎场面(3~11段),张公馆的面对面采访(12~19段)。
3.分析内容——明写作目的
⑴在作者看来,毛泽东到重庆有什么特别意义?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会带来中国和平的喜讯,是“祥和喜气的开始”,它维系着“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的幸福”。后文多次提到,如“于是他们做尽姿态”摆出“这个世界喜欢看的镜头”,“做世界关心的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
⑵说说作者眼中的毛泽东有着怎样的精神气质,课文用什么手法展现毛泽东形象的?
学生:这是一个朴实的、乡村读书人出身的共产党领袖形象。
学生:主要通过以下细节展现的。“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他的鞋是新的。这无疑是他的新装”,“毛先生敞开了外衣……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⑶将本文与方纪的《挥手之间》进行比较,《挥手之间》中毛泽东形象是怎样的?
学生:毛主席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气度恢弘的领袖风采,以及领袖和群众之间息息相通的深厚情感。
⑷为何两篇作品塑造出来毛泽东形象会有这样的区别?(可从文章体裁角度、作者的阶级立场角度作答)
三、能力拓展
第一,把文章改写成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把本文改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消息,然后比较消息和特写的不同之处。
【教学步骤】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是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中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写。
本课教学步骤是:读——问——练。
首先,读什么,怎么读,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为文章所记录的事件距离我们今天已非常遥远,对学生而言具有陌生感,所以读不仅是读课文本身,还需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读”这一环节设置上,笔者将一部分内容放在了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找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因为这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为了比较它与散文的区别,笔者又特意印发了方纪的《挥手之间》以便于他们进行比较阅读。这样通过课前的预读与课上的阅读,学生对于本文及作者的背景都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其次,问什么,怎么问,这是上好这节课的根本。要真正地将本课的知识点落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整理思路,设置问题。关于文章的探究,笔者抓住三个环节:解文题、理结构、析内容。
在“解文题”这一环节中,通过炼字法,将题目细分析,通过“为何不用‘来’、‘到’和不用‘毛泽东’”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等一系列特征,水到渠成,避免了硬性灌输的弊端。
在“理结构”这一环节中,通过将文章作以不同的定义——散文和新闻,让学生探究不同的体裁特点,文章结构如何划分,从而体会新闻这一独特文体的结构特征。
在“析内容”这一环节中,先通过精读让学生抓住文本,总结分析文章的两大主要内容:一是毛泽东此行的意义,二是毛泽东的精神风貌。学生通过筛选和总结不难得出结论,然后再进行比较阅读的尝试,让学生比较《挥手之间》与本文在毛泽东形象的塑造上有何不同,从而体会散文的写法与新闻写法的区别。
再次,练什么,怎么练是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新闻阅读与实践》这本选修教材中,与考试联系最紧密的就是短消息和一句话新闻,而本节教学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两个练习,将这则特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和一则短消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握消息和特写的不同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从“教学生学习”走向“与学生一起学习”,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角色转变的开始,这节课正是这样一次有效而积极的尝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