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问”的艺术。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个体差异——“问”的基本前提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层次性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又是提问者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使有相同的认识,其认识的程度也未必相同。层次与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用优劣高低来评价。所以,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问题要有层次。只有“问”出层次,才能使回答体现出层次,从而正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不断给予个体性的知识补充。
二、角度选择——“问”的有效途径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讲,阅读教学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一是标题,即标题有何特点,标题的语法结构是什么,标题与文章之间的关系怎样;二是作者和相关背景,即作者生活时代与该篇文章的关系;三是文章主旨,包括写作的目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四是文章结构,即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间关系等;五是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即表达方式是什么,修辞手法是什么;六是对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的理解,如开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旨句的含义,过渡句的作用等;七是文章给人的联想、感悟和启发等。
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做出相应的要求:一是审清题干,有理有据;二是言简意赅,言之有序;三是观点鲜明,有的放矢;四是信息处理,有机整合,即将遥远的信息拉近,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将隐蔽的信息挖掘、明示,将整体的信息进行分解。
三、师生问答——“问”的一般形式
课堂提问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
首先是教师的提问。此类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问题。教师提出科学有序,有层次的问题须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一是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语言组织能力,不但要了解所任课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与水平,还要知道所设置问题哪些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回答,哪些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的鼓励与启发。二是要了解文本,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宏观上,对文体结构、手法主旨、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胸有成竹;微观上,对过渡、照应、炼字等有细致的把握。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向学生提出有层次性的问题,也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因教施教,发展全体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层次,在这里主要是指所提出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也包括提问顺序、提问角度的不同。有层次的提问,是指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照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由表及里的顺序,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提出的问题。如在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主要向学生提出8组问题:(1)文章开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2)文章的内容已经表达完毕,结构也非常完整了,末段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可否删去?(3)写“北国之秋”为何要写江南?怎样写,又好在哪里?(4)阅读文章第3~11段,请学生用一个排比句写出作者笔下“故都的秋”都在那里?(5)第1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6)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7)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8)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中,第(1)、(2)、(6)题是关于理解文章结构的问题,较为简单。第(3)、(7)题是关于理解消化文本手法的,是中等难度的问题。第4题是针对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同时使用这样的表述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检查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是较有难度的问题。第(5)、(8)题也较有难度,问题(5)涉及此类散文常用的手法,具有普遍性,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问题(8)看似简单,实则较有难度。这两个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大语文”能力。
课堂提问的第二种基本形式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提问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主要是因为这种提问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落实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控制”工作。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是有层次的,因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本身就是有层次的。对文本认识全面、深刻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较有难度、较为深刻的问题;对文本认识较为一般或较为浅显的学生则会提出一些简单的或基础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排成序列,让学生逐一解决。教师如果将这种方式处理得当,就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鼓励、点评、筛选,合并同类问题,排出问题序列,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在处理选修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如,在讲授《汉家寨》时,尝试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最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同时向学生提出处理信息的要求。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快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汉家寨具有怎样的特点?本文是从哪些角度写汉家寨的?第一部分描写戈壁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第二部分出现了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着手将问题解决,也就出色地完成了该篇文章的教学任务。
四、科学评价——“问”的重要组成
真正使一堂教学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层次、多形式的评价,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语文基础和实力,从而更加重视语文课,转变学习态度,加大对语文学习的投入,讲究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大有学问的,教师要避免“满堂问”、“琐碎问”、“幼稚问”的出现。提问主要应解决“为什么问”和“怎样问”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问出层次,问出实效,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