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也是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简练隽永的笔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全文篇幅短小,结构简洁,但却写得舒洒自如,曲折多姿,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一.大处着眼,细笔描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
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水之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突出水之湍急。一静一动,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江水的千姿百态,可谓妙笔生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神奇的想像力,巧妙地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赋予其生命活力。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啭、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二.骈散结合,摇曳多姿
《与朱元思书》是骈文名篇,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连缀成文,而且文章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式整齐,既有极强的节奏感,又起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起来十分酣畅,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在声律上,骈文要求平仄配合,音韵和谐,如“泠泠”“嘤嘤”叠音词的运用,可说是“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总的来说,文章前半部分使用散句,后半部分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骈散结合,疏密相间,语言灵活多变。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同时也能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三.动静结合,凸现神韵
本文动静互见,凸现了富春山水特有的神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以夸张的手法极写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清澈的程度,活动的“游鱼”“静止的细石”作了鲜活的标注,此时静态的江面呈现的是沉静闪亮的纯净美;水更有激荡汹涌的一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四.意境清新,情韵悠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对人的心灵有陶冶和净化的作用。富春江秀丽的山光水色,必然会在作者的心弦上弹奏出情韵的清音。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书写的是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景色感染下,放舟游览时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心态和置身其中的心旷神怡。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中,我们领悟的是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山水引发了作者归隐的感慨,而归隐的愿望,又使作者更衷情于这纯净的山水之美。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本文景中有情,景中有人,情景相生,“人”“物”合一。
刘成,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