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20

[ 祝青娟 文选 ]   

古诗词教学要“三到”

◇ 祝青娟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踏踏实实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背景介绍要“点到”。“点到”即点到为止,忌面面俱到。古诗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话强调了创作的务实原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教授古诗词时不妨借助背景介绍深入理解诗文,品味诗意。这就要求我们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等,并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
  讲背景,就要讲相关的时代背景。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曹操征乌桓的历史,如何理解他的《观沧海》的意气风发、胸襟豪迈?如果不了解“国破被俘”的背景,怎能理解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所指何事以及诗歌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如果不介绍晚唐的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仍醉生梦死的史实,如何领悟杜牧《泊秦谁》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慨?
  讲背景,还要讲授诗人有关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人们常说“诗如其人”,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可见了解“其诗”必要先了解“其人”,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如果要理解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就不能不了解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要了解苏轼的诗词为什么总能出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样昂扬向上的诗句,就不能不讲述苏轼虽然一生坎坷,但生性旷达、乐观、豪放的特点。
  至于介绍什么背景,那得根据具体诗词而定。当然,这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博览群书,做“专家”的同时又做“杂家”,才能使我们在介绍背景时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时代和作者呈现给学生。
  其次,字句解析要“精到”。文言文与我们相去甚远,古诗词语言跳跃性更大,加上有很多诗词为了追求韵律美、形式美而不得不遣字造句,这往往导致古诗词意思难以理解。授课时,虽然不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古诗词技法,但让学生知其然对理解诗词内容是必要的。这需教师把文字讲得透彻、精到。但是,讲诗词不能像翻译文言文那样逐字逐句翻译,否则会把诗给“讲破”,而要精心解析字句。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要解析诗词句式特点。如讲王维的《山居秋暝》,就要抓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式倒装,其语序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动(而)莲动”,因用倒装而先声夺人,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引人入胜。而要理解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重点只要抓住“小火炉”的句读:应该读为“小火|炉”而非“小|火炉”,就会明白这既在句式对仗上称合前句,也恰如其分表现出屋外彤彤欲雪,而室内温暖如春的情景和诗人愉悦期盼老友的温馨情调,充分显示出大诗人的炼字之妙。
  
  二要善于抓住并解析“诗眼”。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大凡“诗眼”用字更是高妙,往往在关键处画龙点睛,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能更好地感受诗的无穷韵味。如大家都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景色陡增色彩,全诗也情趣盎然。细细数来,像这样需要我们重点品味“诗眼”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写出了残夜将尽太阳的毅然来临,写出了新年到来的不知不觉,从而表达出了作者对时令之快的感慨和无尽的乡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孤”“直”“长”“圆”写出了西北大漠的旷远荒凉和静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个“独”字,一下子就把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的境况及由此而生的幽怨表现了出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内容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此外,诗意串讲要“独到”。古诗词跳跃性大,教师还必须根据情况,新颖独到地串讲诗词内容,学生才能理解透彻。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9个意象,留白极大,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以“游子的羁旅愁思”为线索串讲情节,既能理解诗意,又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再现意境。再者,就从学生做情景默写题常选错句子而言,串讲诗意也是必要的。
  
  祝青娟,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古诗词教学要“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