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是意气风发还是愁眉苦脸的,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设计、引领的。纵览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高扬新课标的“大旗”,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诸如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直觉感悟的弊端。这样,原本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被折腾得死气沉沉;原本鲜活可爱,极富灵性的学生被教得了无生气;原本丰富多彩,智慧闪烁的教学过程被演绎得机械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展示。要改变这种状况,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师生才华的场所,就应该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阳光。具体言之,就是要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亮”起来。
一.“闪亮”
所谓“闪亮”,就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衣着、表情、语言、动作等手段,或通过音乐、图画、情景再现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渲染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而达成的显著效果。这种效果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一节课的开头导入。好的导入就像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教师导入就像演员登场,“一举手就引笑,一蹙眉就牵泪”,正所谓“闪亮登场”。
例如于漪老师执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这样导入:“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则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泪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得到回答。”这样的导入,设置了悬念,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迫使学生迫不及待地钻研课文。
好的导入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响亮”
顾名思义,“响亮”首先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洪亮,要有激情。教师上课,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担当着熏陶情感、塑造人格的重任,因此,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感情充沛、激情洋溢的诗人,是声若洪钟、沁人心脾的播音员,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演说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犹如一根得不到燃烧的火柴,缺少活力,缺乏创新,他无法擦亮自己更不能照明别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吉林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迟宝明教授说:“我一上课就来了兴致,精神高度集中。”上课时他从来不用话筒,因为用话筒讲话时,不用发力声音就出来了。不用话筒,就必须慷慨激昂地讲话才能让同学听清,这样,才能把身体内的能量全部释放。讲到激情时,想法才能喷薄而出、妙语连珠。同学的情绪随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跌宕起伏,完全投入到讲课的内容中去。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叹:“迟老师哪来的那么多精神头啊!”每次上完课,迟宝明教授脸上、额头上、鬓角上都渗出了汗珠。“听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就满足了!我感觉我就是一个明星,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同学们就是我的fans,我要尽力表演,让他们喜欢我上的课!这种感觉是很难得的,对我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又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别人对你发自内心的赞叹呢!”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之感,学生也会为之精神振奋。讲台上的老师声音洪亮,激情飞扬,全身心投入,尽展教学艺术的风采;讲台下的学生也会如醉如梦,如痴如狂,完全被老师感染带动,不能自拔,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从学生层面讲,“响亮”还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影响下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了熏陶和浸染,取得了“三月不知肉味”般的精神享受,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形成的一种内心应和和响应。反映在行为上,学生或因得到启发而积极参与,或因感染而富于想像,或因理解而自由表达,或言说,或发问,或展示,或应和,或否定。独立思考,善于探究,兴趣浓厚,课堂因学生的表现而“亮”起来。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执教《再别康桥》一课结尾时,请学生用自己喜欢并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曲调将诗歌的第一节唱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她又请学生设想自己初中毕业时的情景,模仿《再别康桥》的第二、三节创作诗歌,学生的表现活跃而兴奋,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
三.“鲜亮”
就像人的穿衣打扮要光鲜、亮丽一样,一堂好课也应是有声有色、鲜活生动的。它既指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深刻,也指教学形式上的新颖、灵活,“鲜亮”就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鲜、亮丽。
如何使课堂“鲜亮”?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来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人性的张扬。”所以,从教学内容上讲,将课堂教学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资源、融入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融入教师储备的广博的学科知识是使语文课堂新鲜、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形式上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新颖的教学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使课堂生动、活泼的重要载体。
我们只有把这些资源和载体融入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灵动、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有位老师执教《广告多棱镜》一课,第一环节就是请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广告”,从而明确广告的概念、类型和目的;第二环节是让学生推荐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广告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明确广告的评价标准和广告的作用;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创作广告。这堂课因为大量引入了生活中的广告语,显得生动活泼,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在语文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采用声光影像等多种手段,使得语文课堂增加容量的同时,增加可视性、画面感,也是使语文课“鲜亮”的重要方式。
四.“豁亮”
如果说,“闪亮”是一堂课开头追求的效果,“响亮”“鲜亮”是教学过程中试图达成的境界,那么,“豁亮”就是一堂课结尾所期待的结果了。
古人做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句》中也说到:“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总的来说都是在讲写文章开头要先声夺人,把人的目光吸引住,而结尾要有韵味,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一堂课也如写文章,既要有如凤头般色彩艳丽、俊俏多姿的导入,更要有一个余音袅袅的结尾。好的结尾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团,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顿悟”。这种“顿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讲,可以是学生知识积累的新增加,可以是学生能力的新提升,也可以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新掌握,还可以是学生情感的新体验、价值观念的新认识。总之,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新的增长点。
例如有老师执教《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后,学生不但知道了威尼斯的“水城”特色,还知道了游记可以叙写的内容和游记“移步换景”的行文顺序,同时,这堂课上,老师还通过共同讨论,让学生学会了提取中心句的方法,知道了“蓝蓝”一词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老师教学之前预设、教学之中引导而达成的,是学生感性学习、活动学习后“悟”到的理性收获,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同时,“豁亮”的另一层意思是:精彩的课堂结尾,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遐想,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好的结尾像升腾而起的火花,照亮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课断而思不断的作用,课堂也将在师生的“后思”中延续。
《蓝蓝的威尼斯》一课上完后,老师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今天,我们学习了记者马信德的游记。其实,到过威尼斯的人很多,写下的名篇也很多。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作的《威尼斯》,去更多地感受威尼斯的风韵,去比较两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写作角度。”这样的结尾就注意了因文制宜,适当沟通了学生课堂内外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四种境界,既可指一堂课的全程要求,也可指每堂课的各个板块的共同要求。而要达成这样的教学境界,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智慧的课堂组织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王云娟,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