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60

[ 周梅娟 文选 ]   

关于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 周梅娟

  近年来,城市创新教育已初见成效,但部分农村中学的创新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学实践中仍采用应试教育。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大批从事机械活动的人,严重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因此,改革农村语文传统教育的弊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农村语文教育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其教学现状,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盲目创新为求实创新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增加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这种高层次能力的培养,不可操之过急。但农村中学的部分老师,在学生还没有创新意识,还不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让其凭空盲目创新,其结果往往是劳而无获。
  农村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盲目创新的局面,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达到求实创新。
  1、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创新意识
  农村学生知识面不广,综合素质受到限制,创新教育又起步较晚。仍存在对教师权威、教材权威的盲从迷信思想,仍不能摆脱“唯从师”、“尽信书”的心理障碍。同样教师有时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甚至阻止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这种惟我独尊和迷信盲从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
  2、夯实创新基础,营造创新氛围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教学目标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搭一座桥。”他认为在搭桥之前,应该先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农村语文教育的创新,如果没有通往创新彼岸的一座桥,没有坚实的基础,即使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
  
  二.变“强制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教师本应像足球教练,应当尽可能地调动球员去跑,去踢球,去射门,而现在农村课堂上,有些教师倒像球员,拼命地表演,学生却成为观众。有一次一位教师提问:“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默然。教师提高嗓门问:“同学们怎么啦?阅读提示中不就有吗?大声念!”学生大声念。教师说:“这就对了。”实际上这恰恰是错了,教师按设计好的求知框架,强迫学生机械地接受新知。如果答问不合乎教师的框框,就“引导入瓮”。教师这种以自己的观念先入为主的“强制型”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能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不利于创新教育。
  在教学时,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有开放的意识和民主精神,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有人格,有思维,能创造的独立的人:要注重营造开放式的轻松环境,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要有平等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变理解创新为运用创新
  
  农村中学都能重视知识理解过程的创新,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从技能运用过程看,无论是说话练习还是写作,都是人脑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都在进行创新。但对这一重要的创新途径,农村中学却重视得不够。故笔者认为,农村在课内外要偏重对技能运用的创新,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在语文实践中,给以创新机会
  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巩固。教师要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如校内可鼓励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写日记、出墙报等;在校外可让学生参加评论、写信、参加社会调查和征文活动等。有了这些创新活动的机会,学生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在知识向哪里的迁移中,达到技能运用的创新。
  2、在语文活动中,训练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的机会,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技能运用创新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提问时不准学生回答相同的内容,讨论时提倡发现新问题。这些训练能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
  也可在作文时训练逆向思维能力,如把“两耳不闻窗外事”变成“两耳要闻窗外事”,把“官不打送礼的”变成“官要打送礼的”。这种思维能出奇制胜,独辟蹊径。
  这样既给了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又加强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应该说学生能从知识理解创新到技能运用的创新。而技能运用的创新是农村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农村中学在创新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如让我们放飞“创新”之梦,夯实创新基础,抓住“开放式”教学这一关键,牢记技能运用这一核心,应该说农村创新教育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周梅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关于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