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16

[ 蓝爱婕 文选 ]   

探讨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

◇ 蓝爱婕

  许多教师在教学古文的时候,都使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更加不愿意学习古文。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让学生能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并且自觉地学习它,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我在此就自己的实际经验谈一点感受。我总结出了一条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寻找——引入——释疑——读悟——移用”的教学过程。
  
  一.寻找
  
  “寻找”就是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相关的资料。这一个环节是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对诗文茫然无知,对诗文有一定的了解。
  
  二.引入
  
  “引入”这个环节就是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教师则对学生所讲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引入主旨,让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态有所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是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的第一步,所以教师介绍背景时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把一些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就自然而然提高了,他们就能够克服心理的畏惧,认真地学习古文。例如讲《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时应先讲解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制度——“宫市”,让学生能够对这种制度有所了解,从而明白为什么文中的使者可以如此嚣张大胆地抢夺百姓财物,而不由自主地形成对宫中使者的憎恨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之心,从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释疑
  
  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文中的重点字、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用幻灯片投射出来,让学生在粗略看文章的同时,把这些词找出来并且标上着重号。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先解释然后再统一分析。只有理解了词义,才能理解句子理解段落推而进之理解篇章,所以分析词汇是古文的重中之重。如《师说》一文中的“或”、“句读”、“……孰能……”、“……者,……也”等等。但要注意不能一字一词地或者一句一句地拆开来翻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这就说明简单地翻译诗文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完重点词语后,就要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诗文。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明。其中简单的句式或者段落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而重点段落则要进行详细的解析。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则整理出关键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这一互动环节,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来,也会对学习课文有了很大的兴趣。
  
  四.读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既可以领略古代诗文的风采,明白学习古文的好处,又可以通过想象来领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如《滕王阁序》里有一句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讲这一段落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景象,给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然后把现在滕王阁的图片放映给学生观看,并且告诉学生以前的滕王阁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比现在的景色有过之而无不及,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可再次播放原文录音,让学生小声地跟着朗读,让整个教室回荡着诗文朗诵的声音,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使师生都融入到文章的优美意境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从中品味并鉴赏古文的独特优美之处,让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同时把优秀的诗文背诵出来。
  
  五.移用
  
  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而古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会鉴赏古文的好词好句,而有些名句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可运用在什么场合,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灵活运用这些诗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用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熏陶感染中自己也能够创造出优美的诗文来。
  总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同化或影响学生思维的模式,适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开发潜能,激励兴趣,找到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蓝爱婕,教师,现居广东梅县。

探讨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