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在日本、韩国、法国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仅在美国,就有100多所学校成为多元智能实验学校,有1000多所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而我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实验、应用也逐渐增多。万紫千红总是春。充分研读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阅读教学“互动”,会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快乐起来。
一.导入飞扬 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导入灵动光鲜,吸引学生,是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钥匙,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与感知领域的桥梁,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感知能力大增,让景与事、人与物、情与感流淌进学生心扉,产生切实的共鸣,让学生丰富的想象跨越时空,受到情感、知识、智力熏陶。导入环节采用的方法很多:语言渲染法、音乐渲染法、欣赏图画法、诱导想象法、情境表演法、反思悖逆法。如《藤野先生》,教师可以预设“日本人”这个概念,学生肯定会想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教师抓住某一个有趣点或偏激点,导入教学之后,可以深层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人格极其准确的把握表现。吉尔伯特曾说:“课堂,没有美的开头,怎么有美的过程?”
二.积累字词 有趣多样
认知、积累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课堂以检查、反馈为主。认知字词时,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展示法、情境表演法、音乐渲染法、小组合作法、语言渲染法、文字比较法、朗读法等。亦可借助多媒体,设计流光溢彩的图片,让字词象动画片一样,形象记忆,举一反三。《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不少字词,词义今天发生变异不用了,而有些则依旧使用的频率较高。通过字词学习积累后,还可以体会到宋濂文笔的一个特色:构词造句奇准。日本一些比较鲜活的课堂字词教学,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协调、指导,或者疏导,学生自己在寻找、查阅、学习。他们
的考试依然开放,学生自己搜索、查找、比较。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我们通常会借助多元智能理论,采用语言渲染法、想象法、图画再现法、朗读法、反思法、小组合作法、文字补白法等,来达到感知课文梗概的目的。纪伯伦《组歌》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有的说“大海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说“雨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紧接提问:“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看来,雨,海,给大多数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解答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随机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汲取”的意思,教师随机板书,“‘我和海浪是一对情人’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读书进一步学习印象深刻的内容,并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反思法、对话法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理清课文脉络。
四.把握重点 情感品读
把握住文章的文眼,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体味到文章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的丰富情感。因为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强势智能不同,所以可以借助各种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个性化的阅读与多元感悟中完成对文本的探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文眼,并做到有重点地感受、品读。圆明园遗址已经雕塑了雨果铜像。教学《就英法联军入侵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先谈到圆明园的风景名胜,先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一处说说感受,有的孩子说,“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有的孩子说,“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还有的说,“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对圆明园忘情的描述中时,老师拿出雨果写的文章,让孩子们深情朗诵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徐爱元,教师,现居甘肃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