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48

[ 秦峰 文选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质疑

◇ 秦峰

  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确实一直有话想说,并且有想法的不仅仅是笔者一个人,我周围的很多语文老师(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看法,感觉有很多课文不适合学生使用,或者编者的选编及提供赏析有瑕疵。笔者想具体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教材第三单元(本单元共有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李森祥的《台阶》、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四篇文章)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笔者认为文章的解读慎以编者的阅读感悟为基础。很多文学作品由于本身的留白和读者的理解、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不会相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教学中我们不妨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但是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参的编写上,我们需要一定的对文章主题把握的确定性。
  《送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自己为例写送行朋友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话也不会说了,恨不得早早分手,结束这种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作为专业受雇佣的送行人的精彩演出。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演出炽热动人:他“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感受了他的“魅力”。最后“我”被勒罗说服,看到勒罗车站送别的效果,想到自己送别朋友时的尴尬,希望勒罗能教教自己表演送行。
  教参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认为“勒罗是真诚而挚爱,充满感情……是有教养的……聪明的……敬业的……有自己的主见的……精明的……诚实的……认真的……有仁爱之心的人”。编者把这么多的美好的词语赋予一个在车站表演送别角色的人,并多次强调“勒罗在车站上送行流露出的是真情”。给人看了总是感觉滑稽。
  笔者不知道编者是参考了多少人的阅读感受还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但是对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外国的作家不是已经有定见的作品的赏析(最起码是我们国内读者很少见到的),编者是否有把握认为自己能把握好文章,如果没有把握,那是否编选的时候应该慎重,或者是在提供某种答案的时候慎重点?
  如果要笔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觉得这篇文章就纯粹是一篇讽刺文学,看了教参之后,我想,作者可能如教参所说,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真情实感,但是不会就像表面那样是对于勒罗充满赞美,这不是一篇“正文”,作者固然是讽刺送人一定要送到车站去的繁文缛节,更是讽刺像勒罗那样表演的把繁文缛节达到一种极致的行为。所以笔者就探寻有没有作者的介绍,但是研究的文章比较少,最后终于在艾伦·莫厄斯的《麦克斯·比尔博姆》中发现一点端倪。文章中认为“事实上,他在作品中写到上层阶级时,总带着专为讨人喜爱的老古董保留的那一丝嘲讽。”“《可怜的罗米欧》,是比尔博姆……引入了一种新的讽刺技法,抬出过去以对现在进行贬斥。怪异,奇想,以及所有童话故事的元素都为九十年代的文学所钟爱;比尔博姆对这类手法嗤之以鼻,进而又对当代更可悲的矫情做作表示不屑。他也在更大的范围,在一部小说中,运用同样的讽刺技法,对故意调侃,以及对并不真正了解的邪恶进行表现等流行做法进行嘲讽。”“他从来不允许自己思想肤浅,行动懒散。文字的构成,句子的含义,以及文章风格中的‘花花公子气质’,他总是反复推敲,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看作者情况的介绍,如果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表面文意来理解的话,我认为大大误解了作为讽刺作家的比尔博姆。所以我就想,教材编者要慎重,对于文章的赏析也要慎重,虽然本单元是要教会学生质疑,但是教材编者的意见要准确,不能偏离文章主题。如果不能确定,干脆不选。
  其次要思考节选名著、名篇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想从现实意义和可操作上来探究一下课文节选自名篇要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节选的经典作品要能体现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要注意保持完整性和丰富性。
  本单元有两篇节选的文章,《给我的孩子们》文风特点是朴实自然,朴实缘于文章思想内容上的真情至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以小写大、写自己的真情是有帮助的,但是说实话,我对这篇文章是有点微词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确实压抑得太厉害了,在不能完全改变教育方式的情况下,学生需要正确的疏导方式,看看课后练习三的答案:“语句表达了对容不得‘真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赏析还说“从生活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风气和教育弊端做出否定”。我想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弊端肯定要比上世纪二十年代还要厉害吧,我们现在的学生更是不能“真率的”,这种现实社会中,那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自处呢?文章提供的方案似乎有些黔驴技穷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要想理解这么大的主题是非要阅读全文不可的。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是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那么地脆弱,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但是要理解节选的这个片段的作用那也是要深入理解作者的经历和全文的。而要学生在初三下学期去看这部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也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
  笔者现在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个主题挖掘,我们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开始读这段文字,最大的感受是读出了“自由”,春景写得比较美。教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只是说了两条:一、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其实这一片段体现出的明朗是整个作品中少见的,整篇小说的基调是忧郁与悲凉的。课本中选取这一片断而又不加说明,再结合教参确定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写景的范例或者是对自然的热爱来教学了。
  最后,教材编写者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篇目呢?文章是教师教学的根基,没有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除了一些实用文体外),师生双方面的活动就不一定能投入进去。好的语文教材,能够给学生以熏陶,让学生渴望拥有一双明亮睿智的眼睛,有一张耿直锐利的嘴巴,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有一个独立自由的脑袋。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有渴望读下去的冲动,让学生有读完之后,细细揣摩后有所收获的喜悦。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应该说都有让学生读下去的兴趣。都能让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但是就笔者的眼光来看,《台阶》一课可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比较适合学生学习,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确实也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这篇文章思想上说,我们可以探究父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还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共有的韧性和挣扎。我们从中间可以读出敬佩,但是也可以读出人生的哀伤。
  从写法上来说,文章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如嵌满泥沙、洗不干净的大脚、塞满角票的瓦罐,及停留在人家高高的台阶上的父亲专注的目光等等。朴实的语言及行动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引发读者深刻的思念和长久的回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而这些细节描写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学,不仅仅在于感受人物,还能感受到美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
  可能仅仅从一个单元出发看问题是有所偏颇,但笔者觉得选文不妨多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现代作家作品,作品选择上做到人文关怀,选编时多考虑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不要以编写人员为本。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