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我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无论教法怎样变,都不可丢掉“老三法”,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传家宝。
一.富有感情地朗读
富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是视觉与听觉、情感与思维全方位的投入,它能使学生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流动的气脉,增强美的感受能力,让学生如痴如醉。它可以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通过语音技巧加以弥补,使静止在纸面上的人物、情节、事件鲜活起来。尤其对于文采优美、意境深远、情感强烈的精彩片断、重点章节,更应富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海燕》这篇文章时,讲课之前我仔细揣摩了每段文字的情思、语感、发音。这是高尔基的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它通过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为了渲染昂扬的氛围,我又找来一盘配乐磁带。上课时,伴随着激昂的乐曲,我朗读的声音高亢、激奋、有力,把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在暴风雨(象征一触即发的革命的形势)即将来临时的勇于挑战、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读出了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等其它海鸟的恐惧与畏怯。学生沉浸其中,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他们原本如“平静的海面”,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海面立刻汹涌澎湃,学生的情绪大大调动起来,群情激昂,精神抖擞。在提问他们的时候,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并且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仿佛和海燕一道在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二.进入角色地表演
在童话《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把它编成课本剧,分成三场,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好人物性格。然后扮演不同的角色:皇帝、宫女、侍从、老大臣、官员、骗子甲、骗子乙、观众甲、观众乙、小孩,组织学生排演,在班级里演出。学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既要对课本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要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还要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锻炼毅力,还要求学生很好地注意相互间的协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多同学积极准备,精心制作必需的道具,如织布机、坐椅、衣架、镜子、剪刀、蜡烛等,一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这种创造性情境中去。演出时,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表演时,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元曲马致远的《秋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再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状态,启发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于是一幅图景便在学生大脑的荧光屏上形成:一个秋末的黄昏,夕阳西下,归巢的乌鸦已栖息在枯藤上,旁边有小桥、流水、人家,独在荒凉的古道中,一个异乡人正冒着西风,骑着瘦马,飘泊在天涯……此情此景,怎能不惹动游子的思乡之情?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很自然地理解了这首元曲小令通过寓情于景的写法,表现了羁旅之思。
教学中,不仅可以根据文章中描绘的词句去想象画面,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文章内容以外的空间,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在了解、体会主人公菲利浦夫妇的性格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后,再让学生循着故事发展脉络,发挥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文章写一个精彩的续篇,结果学生兴趣很浓,大胆想象,想出了很多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然而又合乎情理的结尾。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富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可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角色地表演,直观形象,可使学生“移情别恋”;展开丰富的想象,超越课本,可使学生思维拓宽。这些语文教法虽是传统的“老”法,但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模式下,仍是一种调节剂,只要恰当运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文学欣赏、想象、创新的能力。
李鹏飞,教师,现居江苏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