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06

[ 张智育 文选 ]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 张智育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学生一提到作文就非常讨厌,老师也是显得束手无策。平时学生的作文是为了交差了事,结果往往会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显得枯燥无味,甚至有的学生还懒于动笔,因为他们实在不知从何下笔。其实作文并不难,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借鉴行家的做法,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有章可循的。
  
  一.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俄国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在作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
  作文是写来给人看的,大多数学生都怕自己写的文章不好而不敢去写,他们平时是不会动笔写的,往往是迫于交作业才去动笔,对自己能写好文章失去了信心。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写,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不要怕别人取笑,只有多写,才会得到提高。学生只要有胆量,愿意将自己的意思写出来,不论完整通顺与否,老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作文题目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老师借此机会向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方法,学生对作文就会渐渐入门,越写越好。
  
  二.引导学生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只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看见过和我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与之常在的东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否则,言之无物,只是一句空话。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指导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爱观察的习惯。老师要教给学生观察身边人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把感知的人和事物的一切材料积累起来,写作时才不会没有话可写。另外,老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看课外书籍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无数事实证明,离开学生的多读多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困难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别人的方法,随时摘录、整理,做好读书笔记。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明要注重间接经验的积累。写作素材要靠语言材料的组合才能表达出完美的意思。学生要有一个积累本,平时将自己喜欢的精彩语段、妙词佳句、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等及时分类整理。另外要求背诵适宜的重要段落。通过背诵,作者的语言便成为学生语言仓库的宝贵财富。积累多了,写作的时候想用的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就会得心应手。文思泉涌,自然而然就会使文章具体生动,表情达意就更加流畅。在写作中积累写作素材和语言材料,是为了“薄积而后发”,是为了让文章能更准确地进行表达。
  
  三.指导学生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写完作文就没事了,而最为繁琐的工作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费力费时却收效甚微,教师以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学生的优劣,有时甚至还歪曲了学生的主观表达,等作文本发下来,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也不看一眼。学生的作文评改工作可以通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来完成。互改互评作文,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承认,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成了作文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这对他们(特别是作文能力较差的那些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千言万语不如一次行动的力量。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也可能经常给学生以鼓励,但其力量是不能与让学生去评改作文给予的鼓舞相提并论的。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评改指导,告诉学生作文评价的具体方法。让学生懂得看作文要纵观全篇,整体评价要考虑作文的选题,表达的中心,选材的精巧,语言的精炼,结构的严谨,抄写的工整等。使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修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同学之间互改互评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开辟了作文批改的一条新途径,也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
  
  张智育,教师,现居贵州道真。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