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46

  

《归去来兮辞》执教札记

◇ 刘力 谢同育

  教学必修五第二单元课文《归去来兮辞》时,学完了此文之前的那段序文,该序文着重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陶渊明的生存困窘处境。其言曰“耕植不足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意为陶先生穷得吃的都无法获得,又没什么经营生计的本领。学生就感叹,陶先生实乃真穷啊。紧接着,讲到正文第二段陶先生返回家后,其受尊场面,“僮仆欢迎”“有酒盈樽”,于是就有学生发问了,这陶潜家里连仆人都有,这是真穷呢,还是装穷呢?
  说实话,备课的时候根本没注意这一小点。我想,这条课堂小波纹说不定能变成一朵小小的浪花,也不失为意外心得。不如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吧。咱给全班同学分了组,让他们结合各类资料,讨论分析,陈述观点,结果得出了以下几种认识:
  第一种认识:陶渊明并非真穷。文人那笔情,稍稍矫情,做点无痛之呻吟抑或呐喊,也实属正常。想陶先生系名门之后,其曾祖陶侃官至东晋大司马,诚然即使是他这一代,家中早已无甚豪资,但怎奈“瘦死骆驼大马大”,多多少少,他也不至于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有的学生举出例子,予以佐证,关于陶先生弹奏无弦琴那段。陶先生蓄一无弦之琴,每每喝至酩酊大醉,邀来同道好友,弹拨一番,来访之人,无论贵贱,一律以酒招待。喝至睡熟,朋友们便兴尽而归,他日亦会欢会如旧。学生直指,这不就是矫情么?有谁会呓语般地弄来一只无弦之琴放荡不羁开怀畅饮?矫情之人的陈述,多少有些失实啊,看来不穷啊。面对这拨学生的见解,我也学来孔子在《侍座篇》里的做法,“笑而不答”也。
  第二种认识:陶渊明的确是真穷。陶曾有一首写于晚年的诗为《乞食》,其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尽管陶服膺儒学,固穷守节,安贫乐道,但生活的严峻受到了迫使他不得不叩门告贷之际,一个文化人,面情之薄,尊严之厚,毋庸多言,但他沦至行乞地步,可见此穷为真,人最怕的也是真穷。这生活如此困窘的人,竟然家里还有僮仆,还有酒肉饭菜,可见也是迫不得已而勉强为之,请仆人是家口太多,有酒肉是数年一回。陶渊明家中孩子是多,幼稚盈室,没有人照看,有如那位写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先生,无奈只能因贫走入仕途,谋得活口之路。这份不纯的动机也能折射出他对宦海生涯的严重鄙视轻蔑。学生认为,陶潜真穷,皆为品性端正、家口开销所致,当支出大于收入时,无论收入数字如何,也为穷了。
  这个学生代表说出他们组的观点之后,有不少同学并不赞同,有的同学说“能赚能开销就不代表穷”,可见这穷亦为装穷。
  静静地等待,第三组的学生代表站起来了,他们组的观点是,陶渊明确实真穷,请有僮仆亦为真穷。接着,他开始不紧不慢地做着解释说明了。陶先生名门之后却为何会那么穷,有几大原因。第一,性格清高,铁骨傲岸;据《陶渊明传》中记载,他多次“不堪吏职”“自解归”,从29岁直至41岁写下《归去来兮辞》之时,人生最风华正茂的岁月里,他在不断地入世出世,任职弃职。第二,他的生存技能较差,作品中的他表现得醉心于农业,但种植效果是“草盛豆苗稀”。第三,他骨子里的“无道则隐”导演了他的一生。他任彭泽令之时,曾获大量官田,妻子请求种粳,他却用二顷五十亩种秫(高粱,用来酿酒),五十亩种粳,沉醉酒中,借酒寄郁,最后终于走上归隐道路。不存粮不积蓄的他,确实是真穷了。第四,他不看重功名。尽管年轻时的他有“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东晋时代,社会门阀制度森严,不学无术之官吏鱼肉百姓,他更不屑乱世那份失了真的功名,他也曾说“富贵非吾愿”。自从朝代更替,南朝刘裕基业兴盛,他就更不愿做官了。他确实家有僮仆,这是他在任彭泽令之时,“执事者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当政者为了他不拖儿带女而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让这个人来帮助陶家的儿子每天砍柴打水。至于“有酒盈樽”,那是陶潜生来挚爱饮酒,家人为表挚诚,用自家所种高粱所酿。
  这真是应了《侍坐篇》中孔子最后那句“吾与点也”,很多同学听到第三种见解,都表示赞同,觉得这种认识更为客观、充分,富有说服力。
  “鱼”不是最重要的,“渔”才重要。小小的插曲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查证,锻炼了思维能力,他们合作探究,敢于辩议,我想这比任何一个答案都重要。
  
  刘力,谢同育,教师,现居湖北潜江。

《归去来兮辞》执教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