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由学生实施指向学,预设由教师实施指向教。但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作用的精辟阐述。
学生的预习可分为常规性预习和针对性预习。常规预习包括1、圈出生字。此举可促使学生读文,随文识字。认读生字,掌握音、形、义是语文最重要的基础。2、理解新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新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解词能力,积累词汇,为阅读理解文章扫除障碍。3、理清文章脉络。目的在弄清文章怎样层层表达,学习文章作者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方。4、熟读课文。这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产生疑问的前提,形成学习期待的条件。所以学生要结合以上预习步骤,朗读课文至少三遍。5试解文后的习题。这是对预习作自我反馈,把握学习的重点。以上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级段逐步提出。
针对性预习有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做相关的实践等。例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掌握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前的预习是一种预测、一种铺垫、一种自练。有了这些“基础”,上课时才能与老师“合拍”,共入佳境。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预习作为自己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预设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对文本的预设。教师与文本对话,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只有精心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把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情境化,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感悟文本,对文本做出恰当的审美判断。要读进文本中去,只有自己被打动,被感染,在教学时才能打动、感染学生;还应从文本走出来,通过品味文本,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要回顾整体,把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教学;还要查询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扩充知识面。做到既能源于教材,也能超越教材。
2、对学生的预设。课堂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一堂课上得效果如何,与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程度密切相关。我们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设计;要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把学生的理解领会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备课中,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要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自己教得自然、到位,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为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
我们可依据学生预习的步骤逐项进行,亦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有所侧重。比如检查学生的朗读,学生的问题往往在朗读中有所表现——读错说明不认识字;读破说明不具有相应的词;读不出感情则说明没有读进文章中去,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储备。比如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在概括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关注点、忽视点。以此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此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检查学生对课文段落的划分,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由阅读向写作迁移。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允许学生猜想,以猜想引导学生大胆的发言。教师要根据检查的结果随时调整预设:教参有要求但学生理解掌握较好的,我们教学时可以一笔带过;相反教参中虽未提及但对整文理解有影响的,却需作为重点或难点,认真思考解决、突破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低耗,促使精彩“生成”的到来。
刘军,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