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28

[ 曾细胜 文选 ]   

语文课提问初探

◇ 曾细胜

  打造高效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导演”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那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热闹”起来呢?通过多年的语文课堂实践,我认为提问是提高其“效益”的不二选择。
  
  一.语文课堂需要提问
  
  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演”。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失”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再说,要想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学习,避免“坐堂旷课”现象的发生,也需要时时提问。由此看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提问要“量材而问”
  
  一篇课文,老师设置的问题有难有易。一个班的学生因基础、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老师提问时,要依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量材而问”。一般说来,难度较大的问题交给优秀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的难度较大,优秀学生很难将其回答完满,甚至出现“卡壳”“默不作声”的现象。这就能让他们感受到“知识永无止境”,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大的缺失,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上课时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同时,也能避免他们因能轻而易举回答问题而滋长骄傲的情绪。浅显的问题,让所谓的差生来回答。这样做,能让差生正确回答问题,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许,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时下,学生们把上课时,老师是否让自己“演板”,回答问题看作老师是否关爱自己的风向标。我们不能否认,老师对优秀学生有着特别的关爱。“演板”大多成了优秀学生的“阵地”,“回答提问”也尽是他们的声音。成绩差、调皮的学生成了上课时,被老师“遗忘的角落”。表现不好的学生对老师本来就有抵触情绪。老师这种“嫌贫爱富”的做法,使本来不好的师生关系变得更为紧张。老师如果将上课提问的“阳光”照耀每一位学生,不仅能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还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四.提问要能设置悬念
  
  人们看电视连续剧,看完了第一集,就想看第二集,看完第二集又想看第三集……为什么呢?因为每集电视剧的末尾都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悬念。你想解开悬念就得继续往下看。学习课文也是这样。不是每篇课文都有趣味性,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是一开始就来了兴致。为此,我们老师就要吃透教材,寻找教授的突破口,有目的设置几个有悬念的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时,也就开始了思维训练,这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到渠成了。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菲利普天妇为什么每到星期日就要到海边的栈桥上散步?他们在等谁呢?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等到了吗?一篇枯燥乏味的课文就因为设置的几个简单问题而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五.提问要由浅到深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解读一篇文章亦是如此。如《故乡》一文,倘若老师一上课就提出:“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想必学生是很难回答的。如果教师依据课文内容,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先依次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予以铺设。“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重点写了谁?”“少年闰土是怎样的?”“中年闰土又是怎样的呢?”这几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势推出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到渠成,他们就能很轻松地回答出:从少年闰土的纯真、有生气到中年闰土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力和活力被腐朽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所扼杀的主题来。
  
  六.提问要能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创新型的人才有开拓的精神,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为落实这一目标,开发学生潜能,我们上课时,就要设置开放性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如《孔乙已》一课,不愿脱掉那件又脏又破长衫的孔乙已,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却穿一件破夹袄。问学生:“孔乙已的那件长衫哪去了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猜想。又如教授《范进中举》一文,可以问学生:“直到两鬓斑白连个秀才都没捞到的孔乙已,遇到了54岁才中举的范进,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饶有兴趣的学生定会大胆想象,纷纷表达个人的见解。由此看来,开放性的问题,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
  
  七.提问要紧扣重点、难点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上课时忽略了重点,或者说没有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再多
  的提问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每上一篇课文,就要围绕重点来设计提问。如《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语言很美,那么品尝语言就成了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为此,可以问学生:“《土地的誓言》佳词妙句比比皆是,你最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完成了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得到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中的拦路虎。我们同样要根据难点内容设置提问,帮助学生扫清前进中的“障碍”。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是理解的难点。老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本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生答:羞恶之心)接着问:“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呢?”(生答:“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做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由于围绕难点来设疑、疏导,学生很快就消除了困惑,理解了课文。老师的提问只有不脱离重点,不回避难点,才问得有意义,有价值,才能完成一课书的教学任务。
  一位著名证券分析师说过:“对投资者而言,能赚钱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而我要说:对学生来讲,能提升他们能力的提问就是好提问。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钻研课文,读懂学生,不断创新提问方式,就能设计出一个又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提问。我们的课堂因提问而精彩,因精彩而高效。
  
  曾细胜,教师,现居湖北浠水。

语文课提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