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反思
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我们一直习惯于将字、词、句割裂,进行大量的巩固性训练。尤其是课后作业,无论是《补充习题》,还是《一课三练》等名目繁多的课外资料,其训练题80%都是如此。况且,考试形式也大致这样。此举近日忽然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
事情源于我接手一项为五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编写配套练习的任务。每课练习包括“芝麻开门、密宫寻宝、快乐收获、智慧背囊”几个板块。除课文外,还包括每个单元和期中期末的综合练习。每课约半小时的练习量,共需编写46份练习。半个月后,老师们把出好的内容传给我。我用了两周时间进行了逐一审核。两周下来,我的脑子是满满的,乱哄哄的,都是些支离破碎的题目,如拼音写汉字、多音字组词、成语补充、写近反义词等,反反复复,颠颠倒倒。尤其是审核的最后几天,我已全然没有了趣味,甚至心情有些烦躁,只有“智慧背囊”板块中的拓展阅读和一些名言、歇后语、典故,让我有所收获。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忽然觉得语文没有意思了。我不禁困惑:学生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这些琐碎的题目,是不是收获也不大呢?我们的语文难道就是这些支离破碎的题目吗?
二.国内外比较
有一次,我看到2009年第5期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中外试题之窗”中国外的语文试题,眼前一亮。我仔细比较了一下国内外试题,发现国外试题与我们有很大不同。首先从卷面上看,国外试卷上布满了文字,只在字里行间留有一些括号或短横线来填字、词、句。原来他们试卷上所有题目都是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在一定的语境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字词填空。如新加坡三年级华文试题:
(一)辨字测验(画出正确的选项)
工人利用(A作 B诈 C炸D昨)药开山造路,减少了很多麻烦。
(二)填写汉字:根据括号中的汉语拼音,把句子中所缺的字填在横线上。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guǐ),连科学家也无法证明。
(三)选词填空(提供的是一篇完整的短文)
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逝世日,也是每年发出诺贝尔奖金的日子。
诺贝尔把他一生的(A力量 B力气 C努力 D精力)用在炸药的研究上,雷管、黄色炸药都是他发明的。……
……
“语境”意识,是新加坡试卷的鲜明特点。而我们的试题通常都是以单独的字、词、句出现的。这样即便学生都会写,也并不代表学生都能恰当运用,因为他们脱离了语境,失去了情境依托,答案呈开放性,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能力。难怪不少学生会做题目而怕写作文呢。
再看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四年级阅读水平测试题。该试卷整个卷面直接呈现一篇完整的文章,字数约1500字,内容是介绍“袋熊”这种动物的。围绕这篇文章提出了十二个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选择题)
2.袋熊生活在哪里?(选择题)
3.分别写出袋熊和考拉熊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语言概述)
4.请从这篇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来描述有袋动物。(语言概述)
5.选择一种你了解的、除了考拉熊以外的动物,将这种动物与袋熊进行比较。(语言表述)
……
日本六年级综合试卷上也直接呈现了两篇文章,分别设计了十二个和十四个问题,内容涉及文字的理解、词句的锤炼、文字运用表达等多方面,全面考查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获得启示
纵观国内外试题,发现其理念有很大不同。国外试卷注重整体,强调实践,体现情境,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训练时把学生直接带进语言文字森林,让其观察、思考、撷取,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表达。这样考察的不光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他们学的是有用的语文,有价值的语文,有生活的语文。而我们的训练往往停留在知识的简单重复、机械巩固,即注重所谓的“双基”训练。这种训练与情境、生活是脱节的,有的甚至走入文字游戏的怪圈。不难发现,被割裂的“字”、“词”、“句”,让学生看到的只是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树叶”、“树枝”而已,至于这些枝叶长在什么树上,这棵树又会在什么样的森林之中,整棵树的风采,乃至整个森林的气势,那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南师大教授张伊娜强调语言学习要遵循“整体语言教学法”。即语言是—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分割的。任何企图把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等都会使语言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自然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篇中、在情景中体验并运用语言。
李彩香,教师,现居江苏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