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学语文达到“乐之”的境界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使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尝试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易于学也乐于学。
首先,优化教学设计,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传统的语文课重在对课文的分析,多停留在段落语句的理解上,师生有问有答,看似有板有眼,其实千篇一律,很多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地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所以,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而让更多新鲜的元素注入语文课堂:
元素之一:将朗读进行到底
“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耽搁时间,又是一个常常被大家省略的环节。于是朗朗的读书声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这样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对于古诗文则适合诵读。在朗读过程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元素之二:让音乐穿插其中
音乐可以启迪思维,开发个体的各种智能。语文教材中相当多的篇目可以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感应。比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可用多媒体展示轰隆隆的安塞腰鼓的旋律与气势,由此引入课文,结合文字描述引领学生感受炽烈、奔放、豪迈的激情,体会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让学生的心灵也随之荡漾。
元素之三: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世界上一切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讲《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时,读到“万籁此俱寂,但余钟謦音”时,我让大家闭上眼睛,结合诗歌想象“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但大家新奇的体验和愉快的感受却是一样的。
其次,丰富作业样式,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传统的语文作业就是摘抄、周记、阅读等,时间长了,没有新意,学生就有了应付了事的心理,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我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元素之一:摘抄形式灵活多样
摘抄这项作业的本意,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好词好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本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上交这项作业。可以摘抄美文,但要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可以采取背诵的方式,每周如能背诵一段500字以上的文字,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好评;还可以采用网上交作业的方式,把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新闻、好的图片、视频下载下来,分类归纳整理,在班级网页上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同学之间还可资源共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作业完成的质量。
元素之二:走出教室写日记
一说起写日记,学生就会抱怨连天,总说生活单调,天天三点一线,无事可写。其实,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美,能否发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为此,我经常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让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全身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上至日月星辰,下到虫鱼鸟兽都可以成为笔下的对象。
元素之三:个性化完成研究性作业
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按照特定的专题来选编课文。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一单元做一总结。善于归纳整理的孩子,可以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搜集相关试题,形成试卷;喜欢阅读的同学可以向大家推荐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或作者资料,丰富课外阅读量,优化课程资源;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推荐相关的歌曲,并组织大家学唱。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班级里就有一位学生,她找到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同时期的儿童歌曲,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耳目一新,大家在这些歌曲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感叹童年的回忆值得永远珍藏。还有的同学喜欢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对古诗词,学生更愿意用画笔来表现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当然,学生还有许多自己的方式。这样让学生自主地去运用自己的智能长项做作业,多渠道地发展了自己的智能,还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开展多样活动,让课余生活“亮”起来。
元素之一:创设班刊,打造团队文化
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从初一开始就成立了文学社,其任务就是每周出一期班刊。刊名是向大家广泛征集,最后投票确定的。班级同学根据各自的特长组成12个小组,每组4至5人。班刊以手抄报的形式展出。要求图文并茂,栏目新颖,贴近生活,有原创作品。小组同学集思广益,分工协作,有美工,有编辑,有搜集资料的,还有小记者去采访老师同学。每学期期末,将各组创作的班刊进行评比。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孩子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活力。并且在这样的合作中,使他们学会与人交流,尝试处理与别人的分歧,学会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
元素之二:计划读书,交流成果
从初一开始,每学期都要进行读书交流会。就是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读书计划,学生可以阅读文学名著,通过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了解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可以阅读名人传记,了解伟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目标努力奋进。学期结束,结合阅读情况,汇报心得。如几名同学读同一本书,组成一组,从不同角度汇报。并且,汇报结束后,还要接受老师、同学的提问,就像大学生毕业答辩一样。虽然孩子们的认知有限,但这种形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
元素之三: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我每学年设计的活动也各有不同。初一朗读比赛、讲故事大赛,初二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初三辩论赛、模拟社交情境比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凸显学生特长,提高学生能力。在上学期的课本剧比赛中,学生选择了《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木兰诗》、《麦琪的礼物》等精彩剧目,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演练。学生们组建各自的表演小组,擅长肢体动作智能的,就当演员或导演;长于语言智能的,改编适合演出的剧本;有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的,布置场景,准备道具及化妆;音乐韵律智能突出的,就提供音乐伴奏,渲染烘托……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在编排剧本的过程中,他们对原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表演中,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自己借服装,借道具,也培养了他们沟通协调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智能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使每位学生喜欢上学,快乐学习。
金辉,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