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弱化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学习《落日的幻觉》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落日的优美图片,配以相当的描写落日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等诗句,借此激发学生对于夕阳的热爱之情,加上教师的恰当提问,引发学生探究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观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学起来就饶有兴趣而富有成效。
但是,过多随便使用多媒体,过分追求形象性,会取代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文学空白”现象。这种“文学空白”是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如《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给人以余音缭绕不散的听觉感受。同样在教学中的适当“留白”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遨游。若将一切都一展无余,很多作品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
2.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这样,学生才会获得语言的积累、趣味的培养、情感的浸润,在此基础上不断关注与参与生活、不断感悟与认同人类已有文明、不断思索继承与创新、不断校正自己人生航向,提高自己人文素养。
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往往迫使教师成了“技术员”和“放映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而从学科特点看,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相比其他的学科来说,语文教学更要满足学生对师生人际互动的需求。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富有人性化的板书,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师生没有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情感交流,而是各自忙于与计算机打交道,“人机对话”代替“人际交流”,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3.教师教学风格的丢失
每一个教师都是有着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教学语言是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体现,好的教学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平淡质朴、或简洁明快、或幽默风趣。无论什么风格的教学语言都是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的体现。如果不能合理正确地利用课件,会使教师在课堂上全凭课件的引导,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风格也就无法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就完全被课件代替了。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作为认知工具的基础上来开展积极活动,能在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即时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并帮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新信息的动机,并随时注意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偶然性。这些偶然性的发掘不仅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而且是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过程。而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则使教师忽略了这些偶然性而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人与机器的对话也不能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教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规范书写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教师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强大的感染力。但对于多媒体应用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我们要区别对待,既不能因噎废食,停步不前,也不能放任不纠,任其发展。
田红玲,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