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65

[ 张春华 文选 ]   

农村作文教学之路探幽

◇ 张春华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材中作文训练零乱不系统;作文课难教,作文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如何从作文的困惑中重重突围,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特色的作文之路呢?
  
  一.走进生活,用心品味,让学生心灵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新课标十分强调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的作文应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作文要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因此作文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报纸,要求他们写收视评论和读后感;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生,写出调查报告;假期鼓励学生走出家庭,去领略自然和人文风光,陶冶情操,写山水游记和见闻录。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文艺晚会、野外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树立“以人为本”大语文观,作品中充分彰显个性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人文素质与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张扬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创造力,是学生作文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尊重个性差异,多渠道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展示作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主办校报校刊,大量刊登学生习作。对外要积极推荐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思维、情感,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做自己的主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的作文。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减少对习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习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三.积淀语言,丰富表达,让行文妙笔生花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灵性的思维,才能产生灵性的语言。学生写作无话可说,词不答意,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缺少语言这“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学会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积累方法,切实做到心中有积累,学生才会不怕作文,爱写作文,会写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好文章,从中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四.掌握行文技法,娴熟运用作文中
  
   一篇好文章,仅仅是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生动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只是解决了作文内容层面的困难,但仍不能称得上一篇佳作。还需要熟练地运用写作技巧,巧妙地谋篇布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所学课文的写作特色,把作者的写作技巧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在写作方面所运用的技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对那些美文,自己品味、总结写作方法和技巧,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体味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还应结合实际,灵活取舍为自己所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面对山区作文教学种种困惑,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正确面对,不断地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我们就一定能走出困境,定能用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去浇开灿烂、辉煌的作文之花!
  
  张春华,教师,现居湖北竹溪。

农村作文教学之路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