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其根源在于,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由于传统教学强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重继承、模仿而缺乏对新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继承的能力,因而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多数并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以下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重新认识
基础教育的目标肩负双重任务,为更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但长期以来受社会价值观、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到“为更高一级输送人才”了,过多关注教育的“选拔功能”,为少数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而放弃多数成为社会劳动者的学生。
我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和兴趣并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科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并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学内容应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合理地架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贴近社会生活,挖掘本学科对广大非领域人士今后生活的功用;注重知识的发展性,关注科技动向,并在教学内容上予以不定期的更新。
二.营造开展创新教育的土壤和环境
我个人认为:创造力人皆有之。中学教学迫切需要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教育民主氛围,一种轻松活泼的具有心理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教师首先应当转换“师道尊严”的传统心态,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和信息的处理者。
教师也要告诉学生要淡化课本权威和定律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和批评、争议的习惯;其次要克服思维的求同性,鼓励个性的独创,允许思维多元化的合理存在,宽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培养敢为人先的勇气。
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教学历来强调“双基”,这是不够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强调发展、突出能力”,“学习知识、突出结构”,“教会学习、授以方法”。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该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和现代化”坚持探究式学习模式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告诉学生课题,让学生通过因特网,在活动中探究,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在互动中深化。
新课改下的高中课堂针对课本的基本思想、实验方法和知识规律,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交叉开展教学。多设计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弄清研究的对象、提出研究的问题、设想研究的方法、猜想研究的结论、实验研究的过程、收集研究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规律。诺贝尔奖等科学成就的获得首先需要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种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保护并褒扬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其大胆质疑并提出问题。学生是区别于工厂产品的有思想的个体,我们要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学习研究的乐趣,收获认识自然的成就感。从长远眼光看,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会有效地运用于其人生之中,让学生终生受益。当然,这也需要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高考做适当的调整,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人性化和科学化,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享受这门学科的乐趣、这门学科对生活的帮助,并最终愿意成为科学工作者献身于科学研究。
四.加大实践的探索和设计,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
我们要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把一部分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下放给学生作为随堂实验独立完成。并且把实验教学扩展到课外,不局限于课本要求,增加课外实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娜,教师,现居山东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