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383

[ 殷德忠 文选 ]   

有效解读应咬定文本

◇ 殷德忠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一线教师都能投身这一场教改,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因此,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具复杂的创造性,教学的结构通常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这种界定可以说是自赫尔巴特以来人们把握教学结构的最经典的模型。也就是说教学必须包容教师、学生以及共同处置的“第三者”——教材。没有“第三者”介入的教学是不可思议的,勿用置疑,文本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无论怎样创新要咬定文本不放松。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文本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根本,知识点的承载、知识的拓展迁移、思维方法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都包蕴其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语文水平、人文素养。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解读文本上出现了偏差。
  1.解读文本,浅尝辄止
  “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能否用好这个例子,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用好这个例子,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读透文本,努力做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只有我们教师深刻地解读了文本,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或创新点,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解读文本、欣赏文本、评价文本,完成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平时听课或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中,有时会碰到由于教师解读文本浅尝辄止出现对问题探究指导错误,或点评学生答题及方法指导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的问题。例如,在某校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一教师执教《甜甜的泥土》,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糖为什么要融化到泥土中?
  这位教师是这样解答的:老师为上这一节课在家里已试上了一遍,(这位老师的坦诚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片唏嘘)也有学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让学生课后做了这样的试验:(1)将真空包装的奶糖放进开水里,其结果怎样呢?哦,原来那块糖只是变软了。(2)把奶糖剥下来放入水中,糖不久便化了。同学们想一想,小亮那时候的奶糖是不是真空包装的?不是,糖纸包的,易进水。由此,你们再想想糖为什么会融化呀?是因为雪融化成水将糖融化了。
  这样的解答,乍一听颇有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可细细揣摩,问题不小。
  揣摩学生的质疑,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本,不在糖融化这一现象,而在于探究:作者这样结局的艺术魅力。这是我们解读此类微型小说的核心之一——出人意料的结局。而这位教师只理解到最浅的物质层面,未能深入情感艺术层面。其实这诗化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新理念下,我们有些教师注重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备课时致力课堂模式的创新,而忽视了自身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这样其结果是课堂热热闹闹,其实质内容得不到落实,学生收获甚微,甚至带着错误走出课堂。
  2.导读文本,华而不实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气氛的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让学生动起来”成为新课程课堂的响亮口号。但“动起来”并不等于热闹,热闹并不等于新课堂,如果浮于表面,学生思维没有处于积极状态,那么热闹就可能成为一场闹剧;如果撇开教学实际,一味强调“动”,那样的“热闹”可能是肤浅的、空洞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而在我们实际课堂教学中,“热闹”和“实效”这一关系有时处理不当,会走入导读文本华而不实的误区。
  在听课过程中,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这样的两个问题设计出现频率最高:(1)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或你认为精妙的词句,并说说理由;(2)你发现了什么或有哪些疑问?
  这样的问题一出,于是乎,学生找、说、评、读,教师永不满足于学生找到的词、句,学生找了一句又一句,找了一词又一词,提了一问又一问,加之交流讨论,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小手举得此起彼伏,老师的肯定表扬一个接一个,让人听了热血沸腾。
  可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文本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老师只一味的肯定或表扬,点评不到位,甚至出错。课堂教学中注意了气氛的调动,突显了主体,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刻解读文本,华而不实。
  从第1个问题设计看,这停留在赏析语言这一层面上的活动,学生总能说出一二,课堂气氛易于调动。语文姓“语”,语文赏析语言固然必不可少,但这不是根本,根本在于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透析语言中作者融注的情感、观点、思想倾向。因为《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人文素养。由此可见,读文本,我们的根本任务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诗意,即作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观点、思想倾向,这就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刻解读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诗意。
  从第2个问题设计看,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的主动质疑生成是否更多地具有偶然性、随意性、不科学性,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肤浅呢?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他们能否胜任决定课堂内容的重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进行这样大胆的尝试,在学生质疑时,扣住学生问题,引导学生二度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围绕新情境设计问题,提醒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注意:①深度要够。对于大多数同学都能一目了然的问题不要设计,设计问题要能扣住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要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②角度要新。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立体式进行分析思考。这样既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刻解读文本,读出自我。
  南京市中考试题最后一题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自己解决。这一创新的题型启示我们,不能停留在质疑这一层面,而应指导学生设计问题、探究解答,以深刻解读文本。
  3.创新设计,本末倒置
  新课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这不只是提法的转变,而是教育观点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把课本知识落实,把文本读深读透,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应有所创新,注重知识的延伸,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内化。因此,创新的课堂模式五彩纷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设计层出不穷,我们应注意一点:创新设计决不是不要文本。拓展、迁移、创新自然是可以的,增加教学的容量,也是好事,但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出新,脱离了文本,本末倒置。
  例如:在某校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有一位教师执教《本命年的回想》,从导入课题到解题到赏析,整个解读文本的过程只用了18分钟,剩下的大半节课就是拓展、探究。
  ①议一议,写一写:
  正月十五闹元宵,但兴化是正月十六闹元宵,这种现象的产生肯定有它的历史原因,以前我们兴化可能发生过什么事,导致这样的民俗的变化。请发挥你的想象,小组讨论,编写故事梗概。
  这一环节,学生交流讨论热烈,举手发言踊跃,想象丰富,故事梗概一个比一个离奇,整个课堂气氛怎一个“热闹”了得。
  一波未平又出一题,想一想:
  你认为兴化的“十六闹元宵”是应该融进中华民俗大潮流,改为“十五闹元宵”,还是应该独树一帜,保持自己特有的民俗风貌?
  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推向高潮。铃声乍起,老师留下“留言板”,希望同学们课后与他交流,宣布下课。
  这一创新设计无可厚非,充分体现了新理念。但反思一下,这种所谓的联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容量大、联系多、探究新的虚假繁荣,实则是哗众取宠,于文本的解读不利,从根本上弊多利少。解读文本,蜻蜓点水,拓展延伸扎扎实实,似乎“本末倒置”了。要知道教材是“根”,其作用不可低估,学生解读文本不透,创新的欲望、方法、能力从何而来?理解是感知、体验、创新等一切活动的前提。试想如果我们执教这一课时,紧扣文本,在反复诵读、品悟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拓展延伸,那么不更好吗?学生既能运用习得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又能从研究兴化民俗中启迪了思维,内化了情感,培养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样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发挥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必须要正确解读文本——咬定文本不放松。
  
  殷德忠,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有效解读应咬定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