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22

[ 姚飞云 文选 ]   

比较教学的好处

◇ 姚飞云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认知活动,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有很多,比较教学法就是其中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教师可帮助学生串联相关知识,构成知识的有机体,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还可在比较中进行筛选和吸收,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个性。
  
  一、比写法,可领略到各种表现手法的异彩纷呈。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写法描绘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神韵。如同
  是写水,课文《与朱元思书》中的描绘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二十四个字,写出了水清、急的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游鱼”“细石”衬托了江水的清澈,且二物一动一静,可谓静中有动,动在静中。“急湍”二句,写富春江的激流之美,“甚箭”“若奔”采用动态描写,比拟出了江水的雄伟之态。作者用了非常精炼的语言,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水的色,水的深,水的清,以及它奔腾的气势,给人以“天下独绝”的印象。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是这样写水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这段文字中通段写水,却不见一个“水”字,它的妙处就是采用了侧面烘托,借鱼写水,表现了水的清澈。“百许头”是指鱼的数量,“空游”写出了鱼儿的悠闲之态,“佁然”“俶尔”又分别表现出了鱼儿的活泼、俏皮之态,这一侧面描写真可谓是神来之笔,既写出了水的清澈,又增加了水的灵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比较一下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品位出各种方法的妙处,从而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比感受,可深入到作者内心,感悟到他们的丰富情感,更有助于了解他们的人格特点。例如同样是遭贬
  谪,人的感受会不尽相同,柳宗元在贬居永州期间看到了小石潭,先是欣喜,后又写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的清冷让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于是作者感伤了,呆不下去了,表现出了一种浓重的忧伤之情。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与友人张怀民于承天寺赏月,写了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文中作者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人”二字,道出了几许无奈与自嘲,但通过前文对月光和竹柏的描绘,又不难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乐得逍遥的闲适心态。这种思想比较复杂,既有儒家的期待入世的思想,又有佛老的清静无为观念,总的来讲这种情感还是比较旷达的,相比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哀怨之气少了许多。而范仲淹在被贬邓州时写的《岳阳楼记》,丝毫没有消沉之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乎有一种超然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明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担当意识,让人不由心生赞叹之情。与前二者相比,范仲淹文章的豁达应是最佳的。
  
  三、比语言,可了解不同的语言风格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明白各自的独特性。如教学时可将《论语十则》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进行语言方面的比较。《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上既诙谐又严肃,很多话只有结论,并无论证过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形象,如“三月不知肉味”可看出孔子对音乐的痴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看出曾点对自然的亲近态度。《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著名篇章,文章的语言要比《论语》丰富了许多,形式也由语录体向论辩文发展,语言上很有气势,开篇就借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题,在论辩中善施机巧,采用了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过程丰富精彩,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确有雄辩家的气概。孟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语言上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这种文化上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各自的闪光之处。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能将两篇与多篇课文分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和能力迁移,可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力求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深入领悟,学生在比较中能分清差异,加深印象,提升能力。
  
  姚飞云,教师,现居湖南常德。

比较教学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