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33

[ 黄华招 文选 ]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黄华招

  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从“填鸭式”、“放羊式”教学法到 “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演进到当下的互动式教学法。如今互动式教学法似乎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时髦与必需。但无可否认,课堂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学内容的内在情感,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朗读、讨论,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但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不是真正的教学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互动。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笔者以为:语文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以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以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指标与参数。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元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生本互动,让灵感在探索中触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本互动”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而生本互动的最基本方式便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首先要重视文本在对话中的基础地位。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受、所发生的联想都应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开展“生本互动”,通过问题的设置、巧妙的点拨,引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认真地和作者、编者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将身心沉潜到书的意境中去。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书就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过程,要通过语言的桥梁,进入到作品的境界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如语文版七年级(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主旨学生很容易把握,只要抓住“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主旨句就行了,但这样读诗显得肤浅,因为学生没有通过入境想象来体验意象。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把词中意象组合成两幅画面:一幅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组合而成的萧索苍凉的画面,一幅是由“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组合而成的温馨恬美的画面;再通过联想、想象来凸现意象鲜明的个性特征,补充意象的审美空白,浮现“断肠人”的憔悴面容的特写镜头。学生置身其间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荒寂凄凉的审美意境,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体味到“断肠人”孤寂愁苦的心境。如果老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就会出现思考无序、杂乱无章、浅尝辄止或是走马观花等现象,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自然低下。其次,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解读文意。新课标提倡个性化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本进行随意解读。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不能漠视文本的存在。引导学生读文本前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倾心投入,从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深入体验作品,与文本蕴含的空白与未定点的对话,达到视界融合。如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下)朱自清的《背影》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果学生利用在现代社会学会的交通规则知识,读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此种“生活经验”与文本倾向毫无关联,也与作者写作时的历史情形无关。
  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离不开老师的恰当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灵活进行指导,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从而进行适当的点拨、巧妙的帮助,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丰富的对话。
  
  二.师生互动,让心灵在对话中沟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孔子云:“教学相长。”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就难以谈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打消疑虑,都敢于互动,乐于互动。如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桃花源记》一文,课上先让学生介绍本地名胜风景,学生的兴趣极高积极参与,由此导入新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划,把搞不请的词句记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研讨,合作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及时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记者进入桃花源采访,借助课文语言信息,引导学生描绘桃花源美丽的环境,分析桃花源人的特定心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再后让学生查阅手头有关资料,包括作者生活经历,师生共同研究考证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其次,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乐意倾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即使是稚拙的创见。在学生回答或提问时,对学生肤浅的理解或幼稚的问题,教师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现,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善于引导,让学生大胆、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谈心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近距离“无障碍”沟通。有时还可以淡化“课堂”这个概念,尽量让学生毫无拘束地在轻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和谐合作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的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三.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
  
  我国教育社会学者马和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具体情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上小组讨论是生生互动很有效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相互讨论把有争议的意见统一,不能统一的再向老师汇报,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教师能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保护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生生互动中,通过质疑、解疑、争论、评议,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使智慧碰撞,互相促进,让学生在获得平等交谈的权利的同时,合作精神、交际能力也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语文课堂的互动,就必须加强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各方面的对话,要充分利用、挖掘文本资源,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借助生动活泼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变静态为动态,激活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互动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年5月(下) 褚宏飞《开展对话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2.《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第5期 冯晔《对话式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剖析》
  3.《阅读教学怎样进行“对话”》施茂枝《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2期
  4.《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9期 玉宝状 张爱华《对话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研究》
  5.《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白碧慧《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6、《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金晓涛《教学导刊中学版》2004年1月(上)
  
  黄华招,教师,现居广东紫金。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