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391

[ 罗银龙 文选 ]   

新课标下作文的选材

◇ 罗银龙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我们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较好地在教学工作中进行这一训练呢?我们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结合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积累好一定的写作材料等。这样,以读促写,表达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确不失为一条好思路。确实有许多教师高招纷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不知所云,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其结果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更无新意。
  老师在阅卷时,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材料平淡,材料老套,没有新意。比如:《成功》——终于获奖了。《快乐》——获奖了,考好了,非常快乐。《苦恼》——成绩不好,真苦恼。《苦难后的芬芳》——成绩变好了,上次没考好,这次考好了。《难忘的一件事》——获奖的一次经历……许多考生,选材没有新意,就一个材料“换汤不换药”。
  有的考生,背“优秀习作”,写起作文来,脑子里就搜索范文,张冠李戴套上去,让阅卷老师一瞧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能得高分。
  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为何不能拓宽选材面,为何不多见一些创新性的作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下面就我的体会作些粗浅的介绍,以抛砖引玉。
  
  一.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真实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譬如学生作文说他自己学雷锋,曾经搀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就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再看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唯有真实,才能感人。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几乎是一个面孔,材料也是惊人的相似(如一写助人为乐,就差不多都写上小学时,帮助老大爷推煤,帮助老大妈扫雪)。笔者翻阅了近年来一些高考作文,每个档案袋30多份卷子,学生所写材料都失真: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作文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便没有了生命的气息,纵然有华丽的外表,也令人感到枯燥无味。
  针对上述状况,我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哪怕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棵小草,也有其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味生活、积累生活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中提取真实的有价值的材料。从看似平淡中体现生活的情趣。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的生命力与农民的默默耕耘、奉献精神是多么相似,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
  
  二.鼓励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优秀材料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重视课本教学抓起,因为重视课本教学就可以打破学生无话可说的僵局。入选的高中课文,无论是立意、选材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优秀语言材料。如果学生能从中背诵好的语句、好的段落,经常积累,那么他们的心灵和头脑就会日渐充实。写起作文来也才会感到得心应手。例如,我出一个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能联系课文,运用《伶官传序》中的材料(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说明国家盛衰在于人事,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来论述这个观点。在论述《天才出于勤奋》时学生能从《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等文章中找出精彩的语句和例子来论述。在论述《虚心使人进步》这个题目时,学生能用《师说》中的语句来论述。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尽管他有三千弟子,但他还是虚心地向郯子、老聃等请教学问。难道我们比圣子还‘圣明’吗?圣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放下‘包袱’,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该生还举了反面例子进行论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甚至惨败。楚霸王由于骄傲而垓下惨败”,这也是从教师讲《鸿门宴》中得来的。
  经过这样不断地反复训练,学生提笔就有话可说了,而且能把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例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进行论述。学生在选材上大有长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作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提倡学生剪贴、采酿、积累好的素材
  
  作文教学仅仅重视课本教学还是不够的。还应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这样剪贴、采酿就变成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据笔者调查,高中生普遍感到生活紧张、单调、乏味。一方面,学生课外书读得很少,觉得没有材料可积累;另一方面,学生又处在十六岁的花季,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幻想,又有好多话要说。这可谓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时期的特点,及时解决这一矛盾让二者协调起来。吕叔湘说过:“要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剪贴、采酿也是如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二本:剪贴本、采酿本。每星期剪贴两篇文章,所选取的应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文章。采酿本,顾名思义是要采,还要酿。“采”就是摘抄。可以摘抄精彩语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由于学生采的是和自己有心灵感应文章,那么,学生自然是有话要说。所以“采”了之后还要“酬”就是让学生写点评、心得。学生在写心得之前,先让他们体会:自己有话要说但写不出来,或写不好的,摘抄的文章是怎样说的,好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然后再仔细品味摘抄的文章,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开始,学生写心得也只有话要说,不一定能说好。可是,经过一年半载的训练,学生坚持下来了,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经教师指点,有不少学生还能写出精彩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连学生自己都感到惊讶。
  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采酿”习惯。我每月利用一节辅导课让学生互看剪本、采酿本。把别人的剪贴、摘抄、心得前后对比起来看。学生们欣喜地看到了各自的进步,有一种收获感。我又从学生的心得和作文上摘抄出精彩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语段或全篇,下面写上作者的名字,每月整理出三四篇,复印出来贴在小黑板上(叫佳作园地)。这样,一年坚持下来,差不多每位同学都有精彩的语句入选,因而学生也就有了收获感,对作文也就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事实证明,剪贴、采酿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能让学生积累不少好的素材,它就像一盏灯,引导学生走出黑暗,引导学生从“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四.扩大见闻 媒体接触
  
  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学生创作有强大的生命力。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其中的材料给议论文、说明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学生要善于撷取议论文的论据,如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然后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如《人的价值》这样的议论文便可以撷取焦裕禄、孔繁森、杨利伟等为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正面材料,也可以撷取成克杰、陈希同等腐败分子损害人民利益为反面材料。这样,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的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也得到思考,这说明来自电视新闻材料也具有导向性的特点,环保意识便是一种感情,便是写记叙文的另一材料。这类材料在“大写真”“焦点访谈”等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电视等新闻媒体材料是很珍贵的,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于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自己胸中有片森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这样,我们学生的作文也将不再为写作材料而苦恼了!
  
  罗银龙,教师,现居湖北团风。

新课标下作文的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