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19

  

语文课要上出情感味

◇ 孙贵红 孙怀平

  随着语文教育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因此就要把握语文教育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突出语文的人性美和人情味,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情感味。
  
  一.创设情境,以“情”入课
  
  情感具有感染性,每一课书的教学之始,我都会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前境,通过教师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长城》一文时,我首先播放歌曲《长城谣》,伴着音乐我饱含深情地说:“这是一首回荡在大江南北的古老的歌谣,这首歌牵动着多少中华儿女的心。是啊,不管你身居何处,只要你一哼起这首歌就会想到我们可爱的祖国,因为长城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板书:长城)长城的存在是世界的奇迹,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一起来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话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二.教师的讲解要讲出感情
  
  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的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三.教师要善于捕捉文学作品的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闪光点,然后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为课堂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美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动和感染。如我在教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课前准备好故事书《周总理的故事》及纪念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各类图片,供学生传阅。以便增强学生对总理伟大人格和光辉业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的情感共鸣而蓄势。在课堂教学时,首先立足于正确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朗读全诗,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沉浸在朗读的节奏里,去真切感受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及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其次,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诗中运用拟人、反复手法的诗句,体会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创造了山河与人民同悲同死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再次,要求学生把握诗中省略号和破折号的朗读方法。如诗句“——想——念——你……”,其中的破折号要读出声音的延续;省略号表示声音慢慢传远了,用仿佛耳语的声音来读,读出余音不绝,世代相传、永远思念的意境。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反复朗读就达到了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的功效。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营造充满情感味的语文课堂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真情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有趣,上出情感味,通过语文教学来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学生在充满了情感味的语文课堂上必然融情于课堂、自然求知于课堂——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呀!
  
  孙贵红,孙怀平,教师,现居山东章丘。

语文课要上出情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