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学习兴趣和教学氛围是第一位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处理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都要精心备好课,以便在教学中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能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难点。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当我们指责学生过分沉溺于电视和网络游戏时,当我们还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式“满堂灌”时,我们是否想过语文教学何不有效利用这些媒体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实际上,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多种电教媒体创设语文教学情景,让学生欣赏电影、电视、观看电视专题栏目等来培养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来激活语文教学。
创设语文教学情景,配合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观看、欣赏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悟文艺文学作品。教材中的许多小说、戏剧大多为经典名篇,大多拍成了电影。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所需的电影电视片断,在声像室组织学生观看、欣赏,回到课堂上,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去体会人物情感、揣摩人物性格。如此教学,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去表现自已。展开讨论学生也是见仁见智,热火朝天的。比如在教学《雷雨》《窦娥冤》《屈原》《罗米欧与朱丽叶》《茶馆》《边城》《药》《祥林嫂》等文学作品时,采用此法收到了“赏而不教,启而不灌”的教学效果。例如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上课伊始,切入大海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波涛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教材中节选的中国古典小说和世界名篇,因小说篇幅较长,学生不愿认真仔细阅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欣赏由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写出影评或观后感,最后在全班相互交流。或先组织学生先解读文学文本,然后去欣赏电影电视加以深化。如学生在欣赏奥斯卡大片《乱世佳人》后,不仅能对小说中人物、情节、主旨作出见仁见智的分析评论,还在课余迷上了宏篇巨著《飘》。对教材中的一些文章通过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每学期定期安排学生在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声像室、教室观看专题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电视散文”“岁月如歌”“国际大专辩论赛”“唐之韵”“NBA篮球赛”等等。通过电视媒体,学生边欣赏边学习,从精品节目中吸收知识营养。“电视散文”“国际大专辩论赛”以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配乐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的节日——端午大江赞”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光大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唐之韵”在古诗词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感;“艺术人生”“岁月如歌”等栏目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铸炼了他们的人格。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来创设语文教学情景,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思想素质。
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学生的创新活动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追求一种“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就要求对教学进行革新。想象力是学生应具有创新能力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的翅膀。因此,采用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学生在看完某部作品后,老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自由研讨,也可结合课本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就可以凭借影视课上所看所闻,从小说主旨、人物、技巧等方面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老师不必用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新。结合文本让学生去回忆电影电视画面,或通过画面让学生去揣摩文本内容,都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姜霞,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