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45

[ 段书英 文选 ]   

比较探究型课程教法例谈

◇ 段书英

  我喜欢毕淑敏的文章,也常常给学生介绍一二。
  一次我准备给学生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佳作《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一篇“比较·探究”的课文。课前,学生演讲完后要我也演讲,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毕淑敏的故事:
  有一次,毕淑敏到一所高校演讲,一个大学生问了毕淑敏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得到了在场学生的一片掌声,看来这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毕淑敏想了想,说:“人生本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答案得到了一阵更热烈的掌声,很明显这个答案说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心声。等掌声停下来,毕淑敏接着说:“我们活着就是要给自己的人生加个意义”,掌声雷动!
  同样的,我讲的故事也得到了学生真诚的掌声。
  接着,我说,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了一生,毫无意义;有的人轰轰烈烈过了一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人死后留给世间一座宏伟的坟墓,以此来纪念他的一生;有的人死后留给世间一座普通的坟墓,毫不显眼。那这种普通的坟墓是否会降低他的人生价值,或者让人们忘记他的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幻灯展示,我和学生一起来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前,参观了这座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没有名字的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回顾了托尔斯泰伟大的一生。接着又给学生出示了许多有关坟墓的图片:秦陵,十三陵,东陵,泰姬陵……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的坟墓如此普通,为什么作者却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认识到托尔斯泰以他伟大的思想永远引导着千百万的读者,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碑、建馆,均属当之无愧。可托尔斯泰墓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之外,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举世英名与普通坟墓之间,人们的心理定式与伟人的自然归宿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与冲撞,结果是得到了人们无限的敬仰。所以作者说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坟墓非得普通才美吗?我去过南京的中山陵,它依山而建,气势宏伟,以此来纪念孙中山伟大的一生特别合适,我觉得每个去参观的人也都是怀着敬仰之情去缅怀这位伟人的。难道他的墓就不美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发言谈自己的看法。经过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坟墓美还是不美不在于外观,而在于墓主人的人生价值。一个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不管他的坟墓是朴素的还是宏伟的,都是美的;反之,一个历史的罪人,不管他的坟墓有多壮观,得到的永远是骂名。
  接着我们一起背诵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教室内掌声雷动,不知不觉一堂课结束了。
  课后,学生还不让我走,我们又在走廊里继续刚才的话题。谈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谈对人生意义的重新认识,谈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同学们越说越激动。他们说,这节课真的是让他们受益匪浅,原本觉得很普通的一篇文章竟能给人如此大的启示,原本从没思考过的人生价值问题现在在心中变的清晰了,知道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了,知道该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了。
  这篇课文只是一篇“比较探究”的文章,也许大多数学生只是读了一下而已,因为它肯定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这样的文章无疑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学习这样的文章能让学生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不正是教育的初衷吗?学习这样的文章能让学生明白怎样让人生变得有意义,这不正是最让我们老师自豪的事吗?
  
  段书英,教师,现居河南南阳。

比较探究型课程教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