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因此它在我们的教学中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加上近年高考的学科计分的变化,语文占总分比重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自然很重视这门学科,但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大家重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的分数。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功利性也就变得更强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也就无暇去享受了,本来可以上得很生动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本来可以展示学生更多才艺的课堂变得呆板单调了,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也就如孔乙己碟中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矣!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重视语文学好语文的同时更要去享受语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
一.民主教学,让和谐走进课堂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种种不和谐的因素普遍存在。比如某某学生因作业未能保质保量完成,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又不虚心接受,因此老师不得已只好告知家长或一怒之下进行体罚。再有某些学生在犯错后不仅不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而且与老师当面顶撞,背后还恶语相加,更有甚者还做出一些伤害别人身心的过激行为。师生关系闹得很僵,变成了敌我关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文化,更要教会学生具备良好的品性。让学生消除师生的对立情绪,放下思想包袱轻松地学习,这样才能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更加高效地接受老师所教的内容。
1、改变回答问题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生就有表现欲,希望自己出色的表现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刚进初中的这些孩子更是如此,课堂上经常是一个问题下去便看到几十只小手努力地高高举起,似乎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他们个个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老师,这时我们便犯难了,让其中的一个回答了,其他几十个学生便失望了。让他们轮流回答,那时间不允许况且也没那个必要呀。久而久之,一大片学生的积极性似乎受到了打击,时间长了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就少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不妨做一个小小的改革,那就是改变举手发言的传统习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后,举手的学生不必得到老师批准后再发言,他可以坐在下面或站起来自己自由大声回答,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课堂气氛好像有些乱,因为学生都在下面自己回答,老师和别人听不到,也就无从判断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后来我又稍作调整,让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说给本组的同学听,简单的自然能达成共识,有一定难度的组内同学可以讨论,然后派代表说出本组的答案,如组与组的答案有偏差的,再在组与组之间讨论,最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采用这样的形式回答问题我发现同学们上课发言的热情明显提高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2,自主完成家庭作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要学好功课,每晚的家庭作业非常重要,它对学生每天所学的知识起到及时必要的巩固作用。针对班上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我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分两部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就是最基本的对当天所学知识巩固的题目,一般做到少而精;选做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做一些题目,对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作一些强化的训练。选做题要求学生另备一本本子,除了做自选的题目外,每天在本子上写自己当天做题的收获。这样学生不再怕做作业,好的学生自己找作业去做,而且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地去做,效果很好。我把这些好学生的作业不定期地拿到班上展览,对那些比较懒的比较差的学生既是启发更是促动,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样我们班的学生不再怕做作业了,作业对他们来讲,有量更有质。
我们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群体,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居高临下,教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的。
二.情境教学,用爱去感染学生
记得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来朗读这首诗,结果却因为学生朗读的语调处理不当,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一下就愣住了,我本以为学生应该能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的,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我把全班同学狠狠批评了一通。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是学生的问题吗?不是,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些学生本来就没有过那个时代的生活经历,他们这一代人对周总理的认识也就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已,要他们心中满怀对总理的崇敬,满怀痛失亲人的悲痛来朗读这首诗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于是我就布置学生回去上网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材料,第二天课上学生先交流然后再来读,再请学生朗读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和音乐,这堂课上我再也没听到一声笑声,取而代之的是我看到学生满脸的严肃和沉痛。不需老师用再多的言语去讲解,情境把大家带入了最佳的学习境地。当然,让学生感受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爱。爱自然,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个人。接受爱更要付出爱。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大都养成了自私偏执的个性,在家备受宠爱的他们到班集体中就不知道怎么和同龄的孩子相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心里只知道别人都应该爱他,却不知道他也应该对别人付出爱。我在教学中让他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经常来排演一些节目,让学生自己编剧本,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节目让他们变换自己的角色,让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中体会别人的不易,让他们知道接受爱的同时去付出爱。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爱,是贯穿人一生生活的主线,教给学生如何去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让爱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类最真最美的感情——爱。
三.实用教学,把语文融入生活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最终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我们的教育不是万能的,除了学校的课堂之外,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说学生在学校听老师讲一百句还不如在社会看一眼所起的作用大,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只有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以前老师总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学生也照做了,捡到东西交给老师或失主,当他回去告诉家长本想听到家长的赞扬和肯定,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家长的表扬,反倒骂他傻。他百思不得其解,说给同学听,结果又遭到同学的嘲讽,他开始怀疑老师的说法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等他后来看到别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却毫不犹豫地把捡来的钱拿去挥霍掉时,他在心里便有了另一种想法了,从此以后他也会和别人一样,捡到钱物自行处理掉,也会毫无愧色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也变得一言不发但满脸却露出不屑的神色,似乎老师是脱离社会最幼稚无知的人。是呀,老师说要诚实,老师说要讲文明,老师说不能随地吐痰,老师说不要乱扔垃圾……可是出了校门谁做到了?看来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否则教育便显得苍白无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把它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初中生面对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时,他们是“半抱琵琶犹遮面”欲说还羞。现在初中生早恋现象也比较严重,我在诗歌赏析教学中,就李商隐的《无题》《夜雨寄北》这两首诗对爱情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开始学生的反应五花八门,有的同学嬉笑不停,也有同学埋头不语,一脸害羞的神色。我就让他们自行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体会,接着同学们再相互交流,最后再让他们说说对爱情的理解。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嬉笑或埋头一脸害羞的学生都变了,他们都变得严肃而坦然,似乎明白了这种人类高尚而纯洁的感情既不是荒唐可笑的,也不是羞于启齿的。最后我就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种感情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但不是现在,如果过早涉及这份感情,那结果就会像还未成熟的果实被提前摘取下来,是青涩的。所以我们学生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好应该做的事,像现在就应该打好基础,好好学习,为将来做好储蓄。这样,同学们通过这堂课不仅掌握了这两首诗,还解决了他们在青春期面临的感情的困惑,让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不甚枚举,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效果比简单的说教要好百倍。
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不能让“教书匠”成为我们教师的代名词,教学不能老是停留在书本上,要为生活服务,为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服务。现在都提倡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如果更人性化,让学生不再在学习中去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让学生从学习中领略到无限的趣味,那还有多少学生还会厌学呢?还有多少学生会视家长老师为敌人呢?让教育走下课本,走进生活。让语文教育更具人文性,我们将会不懈努力。
陈红,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