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0432

[ 周妙芬 文选 ]   

语文课堂呼唤绿色提问

◇ 周妙芬

  教师,面对每一篇相对独立完整的语文课文,应调动我们自己的思维,运用各种方式,设计出新颖实用有效低耗的绿色提问。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1、随意的零碎的粗放式提问
  语文课堂最忌讳的就是完整的一篇课文被教师破碎的提问搅得浑浊不堪,全无铺垫的碎问只能导致教学目标的流失。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
  2、呆板的生硬的机械式提问
  对话的沉闷主要在于教师对问题的预设意识不强,问题的预设应具有生成性特点,要注重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不问而问,寓问于过程,寓问于学生的阅读情感表达,这应该是提问的艺术之道。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课堂绿色提问的主导意义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提问设计。“优化”一词最早见于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的“优化”理论,其最基本的内容,指的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率。借用环保低碳一义,笔者姑且把那些去除冗杂随意模糊生硬而变得纯净低耗有效的提问设计称之为“绿色提问”。
  绿色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要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三.绿色提问的实施策略
  
  1、把握学生主体。把握学生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需知道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是教师还要主动寻找与学生思维的契合点。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建立在长期了解、熟悉学生的前提下,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一定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因材提问,区别对待。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组合题”,也称分层设问。
  2、把握课堂节奏,做好起承转合。
  (1)创设情境,激疑成趣。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思维在进行,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3)曲直相间,引人入胜。古人云“为人贵直,为文贵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问,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换个方式,让学生体会曲径通幽之感。在《绿色蝈蝈》质疑细读这一环节中,笔者设计:普通的蝈蝈真的有那么完美吗?针对蝈蝈同类相食的事实,有人认为法布尔对蝈蝈的喜爱甚至到了偏袒的地步,你是怎么看待?引导学生细读第10、11节,体会了作者对蝈蝈同类相食的现象的确是相当包容的,在他的笔下它们似乎是他的孩子,作者对它们充满着包容、理解和喜爱。
  (4)提纲挈领,整体统一。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周妙芬,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语文课堂呼唤绿色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