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人痛苦的是心灵,文学在这方面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高校人文课程,应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正值生命的旺盛时期,生命中有很多的困惑和疑问。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性爱问题、挫折问题、人交往问题上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
关键词:高校人文情感教育挫折人际交往
“只有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才是大学”,“只有大师不是优秀的大学,有了优秀的大学文化才是优秀大学”,“只有少数人的成功不是成功,有了每个人的成功,才是成功”,“大学不同于企业和其他部门最明显的地方是,大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始终把注意力投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只有把对学生成长的关怀融入我们的教学,改革才有价值”。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现代化进程中,技术理性的膨胀、人文理性的衰微,造成了人类情感的迷失与痛苦,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亟需关注。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而人文教育,能够把这些人类的根本动力——情感问题,富于审美生动性地培养。大学中的人文课程,除了公共课程,还有全校的公共基础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以及本专业的课程,所占课程量较大,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如果在情感教育方面下些功夫,做出实际的努力,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即将融合。可以看到一种普遍的情形,一方面是他们在成长期为自身的情绪、意志、思想感到而困惑,一方面是为即将踏入社会有的不安定而感到焦虑感。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恋爱问题。随着性的发育成长,大学生存在着潜在的爱的需求。因为对异性的需求,才会有爱,并且萌生了爱意,唤醒了性欲。不能禁欲,但纵欲也是不应该的,应适宜合理的禁欲。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加之高考的压力,这些突然放飞出来的孩子,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会产生普遍的恋爱问题。恋爱很正常,关键是如何处理并且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的性的刺激,但另一方面关于性的安全,却没有及时补足。日本人为此感到不可思议:“中国人,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严重缺乏对‘性’的认识和把握。一方面是压抑,一方面是变形的放纵。而很多都是单纯的人,许多中国年轻人对性没有正确的理解。这是牵涉到生育的大事,应该重视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深远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的流产,已是无需避讳的事实。这给女学生的身心带来很多伤害。有的是在欣羡势利的心理中多次堕胎,有的是家庭教育非常保守传统,给恋爱之路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在这样一个有自然心理需求而险象频生的社会里,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少的恋爱苦果,付出了很多的沉痛代价。我们教育者的工作,是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避免这些痛苦的产生,正确地对待恋爱,健康成长。《诗经》中有很多清新美妙的表现恋爱的诗歌,可以供学生欣赏,告别保守禁忌,接受天然的赐予。同时,告诫学生没有纪律的自由是堕落。现代文学中,以都市为背景,出现了很多恋爱题材的小说。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周作人,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性爱的文章,比如《结婚的爱》、《爱的创作》,他的观点,譬如“本来没有不洁净的,唯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消除性不净观,要有适当的通道抒发自己,这些都可以介绍给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发现现代恋爱中的曲折别样的情感问题,增强这方面的认知把握能力,使身心健康发展,也会保护自己。
(二)挫折应对问题。大学生们从小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条件要比以往好很多,但是他们在小学、中学生活快活的并不多,学校的竞争、办学的功利习气,让这些情感幼苗难以承受。台湾的三毛就因为中学时期的惩罚而得了自闭症。教师也把社会的浮躁功利之风传染到学生身上,以自身的浮躁功利来处理学生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他们能成长起来,考上大学,的确不易。在这时候,大学生是需要呵护的,但呵护是有前提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知、情、意”这些心理能力也在发展,相应的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也有所提高,对自己性格的坚强应该有所致力。在他们有了坚强努力之后,需要锻炼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校园学习中他们会面临很多的挫折,比如考试没有过关、失恋、遭遇病痛,找工作困难等等,这都需要很强的挫折应对能力,需要教师给他们这方面的报道来作精神准备而面对这些可能到来的问题,从而,在应对闯关中增强自己的忍耐力量。校园里的磨砺,可为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打下基础。文学教学中,司马迁《报任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意气的文本,“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通过文学教学来启发学生:挫折来临后要磨砺自己的意气。
再比如古代诗词。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个“打”字,状写外来风雨,描写出现实的残酷。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抒写出潇洒旷达情怀,“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仿佛现代的MTV,人与自然相融合,山花一点点向外扩展开放,人一点点逐渐陶醉在美酒中,实辰美酒正相合拍。“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有着朋友之间不拘礼节的旷达。中国诗词中,仿佛中国的山水画着意于山水天地渲染,人只是一小部分,而那景又何尝不是人所见。但中国人着力于自然,欣赏自然。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离情别绪,人生失意,情感是深切弥漫的。在“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中开始抒发感情,“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结末,情感转圆,“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三)人际交往问题,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物欲横流、投机盛行、腐败堕落的风气中,不被污染并保有自己的品性非常困难,甚至极其困难。在当下极端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不少的这方面教育问题引发热议。一是是否说真话的问题。这事发生在孩子身上,所说的更是当下心态的呈现,引发的是成人社会的道德纠结、社会矛盾。一个孩子,愿意规劝人,别人有什么问题他愿意去说。一位年长的叔叔主张说真话,因为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能净化,正义才能得到伸张。一位年轻的女性说这样的话,她将来到社会上什么好处也得不到。作为教育者,笔者主张在尊重他人前提下,应适当说真话。也有一个孩子,他做班主任老师的眼线,看到同学有不好的举动,就去老师那里打报告,结果同学都不理他。作为教育者,应教育学生不要为了执行力而忽略了正义感。在这方面的把持,是极为困难的。一个受教育的人,不光是有知识、有文化,也得有品性情操,而品性情操应是教育中最难致力的。在这方面的文学教育中,应注意文学的社会批判性作品,而在这方面,杂文具有犀利的特点,所谓“投枪”、“匕首”,比如鲁迅的杂文、林语堂的《论语》杂志对国民党统治的揭露批判,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减少愚昧。
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一直是笔者所关注的。在多年的人文课程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以及本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中,笔者始终在探索这方面的教育问题,着力化解学生心头的不解,甚至焦虑,力求使他们在生命旺盛的时期,过得有所收获,有所历练。上述问题及应对措施是笔者在教学中初步发现并取得了一些效果的,形成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王军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