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者,语言文学之谓也。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文学则是以语言塑造形象,传递信息,反映并干预社会生活的艺术。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质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总体可分为四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学则是反映社会生活,感化人,教育人,传承文明,鞭挞假、丑、恶,赞扬真、善、美的利器。语文的功能如此之大,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由此看来,研究语文教学,搞好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可想而知了。
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能否达到让学生掌握语文功能的预期目的呢?试看语文教学的现状:义务教育阶段沿袭多年来的八股老套,仅就文本而文本,解词造句,讲解时代背景,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归纳中心……更严重的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忽视文本而重训练,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重分数高低。这根大棒将学生引入题海迷阵,不知语文为何物,费尽心力做一些连作者本身也徒唤奈何,不得解决的难题,而且这种训练不厌其烦,训而不休,真不知与八股科考有何差别。笔者敢说,古今经典之作的大师们,没有哪一位会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生成,就是语文专家们参加语文高考也未必个个都能考出个满意的分数,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胡适之在世,见此情景,也必扼腕叹息,叫苦不已。
现行语文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能力,扭曲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如同病梅馆中的梅,让思维活跃、生机勃勃的青年学子变成了一部分没有活力的解题机。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只能为应试造就培养敲门砖,实难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到了工作岗位,胜任不了文秘工作,教学也只能照本宣科,离开教参上不了课。说得更确切些,无论口语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缺乏应有的功夫,先生如此,就更不必说学生了。长此以往,语文之功能只能黯然失色。这真真是教育的悲哀,语文教学的悲哀,青年学子的悲哀!
鉴于此,我们呼吁并殷切期望语文教学迅即走出这个误区,借鉴古今中外语文教学的经验,敢于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恳请执掌高考指挥棒的领导和语文专家们认真思考这一重大问题,不妨把你们自己摆进问题之内。自问:“我的语文水平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提高的吗?”
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笔者谨防抛砖引玉,将自己的一孔之见示于人,以供探索改革者参考。笔者认为,实行体裁教学,体裁训练,体裁过关,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是教材和学生。怎样利用教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直陈其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基本技能。”试想,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经典之作浩如烟海,我们从初中到高中所学课文充其量不过数百篇,如沿袭旧法,师生们都在题海中游弋,语文水平如何提高?阅读和作文技能如何养成?在此,必须深刻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理,强化体裁教学意识,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某一体裁的基本特点、要求,逐步学会同类文体的阅读、分析、写作,让“题海”中的若干问题纳入体裁教学之中,或师生共同研讨,或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此可谓既抓了根本,又抓了枝梢。
如何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体裁教学。有意识地将同类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讲授,如是议论文可几篇连续讲解,集中认识,掌握其特点、写法;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不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讲解,通过立意、取材、结构,语言等不同特点的比照,加深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识,进而达到熟练把握之目的。
体裁训练。反对“题海”战术,并不反对研讨文中的问题。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问题的训练,反之同类文体的文章亦有共同性的问题可供探讨。如果是议论文,不管是正论还是驳论,都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这些基本要素,可围绕基本要素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训练。再如在进行鲁教版第二册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梳理作者思路,体会其圆形的结构特点“走出家门——观赏月色、荷塘——回到家门”;再引导学生找出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体会其情感变化“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得到宁静——失去宁静”,领略文章内涵;最后通过四到六段分析语言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如此举一反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讨,阅读分析本单元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再进而推荐类似的课外散文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如此反复同类训练、比照训练,使学生达到认识体裁特点,独立阅读写作的目的。
体裁写作。在掌握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写作训练便有了根基。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文体,然后根据文体特点,立意谋篇。在此有必要指出,在讲授、训练某一文体的同时,应有意识地进行同一文体的写作训练,在阅读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可以再次强化学生对文体特点的认识把握,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文体“四不像”问题也可随之解决。
另外,为加强体裁教学的效果,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演讲比赛,专题辩论比赛或经典作品的朗诵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故,教师的称谓只是职业的内涵,其外延和升华更应称为导师。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导师、明师,严谨之师。将渊博知识化作少而精之术,以启迪学生之智。千金难买一“悟”,要紧的是唤醒学生。学生醒悟的同时,再持之以恒,则必会由少而精到多而博,是谓之曰博学多才也。
体裁教学的目的正是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唤醒他们的想象力、联想力和真正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期其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最终成为博学多才之士。
(全淑芬山东省青岛市莱西一中26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