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自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以期和大家交流。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人生观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大学生作为活跃而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其人生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而笔者所在校作为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农村中小学,他们的人生观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学生的人生观,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语文课堂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大学生又是一群青春年少、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强,同时,相对来讲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强化大学生人生观培养是相对容易的。
2.大学语文课程容量大,内涵丰富
大学语文教程中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更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而正是这些宝贵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之魂,而大学语文课程就是一个展示民族之魂的平台,需要我们不断地品味、不断地发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对策
近年来,我们一直将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一个平台,积极探索培养途径,受到了学生们普遍的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将作者简介换成作者介绍
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作者简介,老师仅仅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对于作家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差异导致的。但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上,如果仅仅是作者简介,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作用不大。如果换成作者介绍,通过讲述作者做人做事、人生经历、作品思想,尤其是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经典时结合着作者人生经历和作品介绍,就能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而为构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做好铺垫。比如讲授《项羽本纪》(节选)内容时,笔者详细介绍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司马迁一生坎坷,但是他信念坚定,忍辱负重,坦然面对人生,发奋著书,终成千古名著《史记》,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精神巨著。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常常自暴自弃,整天沉湎于网吧,不思进取,听了司马迁的经历之后,学生感同身受,自己的那点曲折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相比,那算得了什么。当然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语文中屡见不鲜,其他如屈原、苏轼、史铁生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一部培养学生人生观的好教材。
2.借助文章内容的讲解
大学语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里面展现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多种多样,通过这些多样性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进行人生观培养的良好途径。比如在讲授《项羽本纪》时,着力讲述项羽这一富有争议的人物形象,项羽临危不惧、敢于担当、勇往直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气概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追求的人生观,而不是一味地以成败论英雄,正如李清照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讲授汪曾祺先生的《钓鱼的医生》一文时,刻意强化王淡人形象:生活清贫,满足于“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日子,却在穷苦人家无钱时免费治病,发大水时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救人,这种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和当下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再比如介绍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时,重点讲述了郑板桥的重农思想,农业重要、农民辛苦、农村艰难这一现代农业观其实早在郑板桥的信中就得以体现,这一点对于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深有体会的。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将会更加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3.师生互动强化认识
通常在介绍完一个单元后,我们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师生相互讨论,尤其是给学生发言包括辩论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识、求学经历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谈论自己的学习心得,尽管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不光是教师书面的讲解,在必要时选择一些合适的视频及其它音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及课外学习资料,以加深认识。
总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当然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既有自身的因素,同时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个学生,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方法正确,对学生总是有益的。
(罗晓春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7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