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为语文教学增添了魅力。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带领学生走进作家创造的情感世界,在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使语文课在情感氛围中变得丰富、生动而富有美感。
一、诵读“传”情
“情者文之经”,通过诵读来传情,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感,以便更好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大声或轻声地读,带着感情读,一篇课文尽情地读上几遍,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滋味。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谆谆告诫语文教师要重视诵读,实乃肺腑之言。
看过一些语文名家的教学实录和视频,发现无不将诵读放在首位。如特级教师韩军,在一次公开课上,当众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朗读饱含感情、抑扬顿挫,读出了他对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大堰河深切的悲悯之心,学生听完后噙着热泪,在场听课的教师也为之动容,课堂效果不言而喻。笔者在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时,也做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轻读,让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康桥的形象,在柔美而略带忧伤的轻音乐中感受夕阳金柳、水底青荇、榆荫清潭的意象;随诗人去康桥寻梦,遐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愉悦;体味别离的惆怅和难舍的情怀。一些意境悠远、感情真挚的古典诗文,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名篇,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其意蕴美和声韵美。
二、讨论“融”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自感人。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升华与结晶,“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就是读者与作家感情融合的过程。如学习沈从文小说《边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人物生活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中?”讨论中,祖父、翠翠、傩送、天宝等一个个淳朴的人物迎面而来,相依相偎的祖孙情,朦胧羞涩的少女情,成人之美的兄弟情……人物与风光相得益彰,亲情与爱情融入到明丽纯净的湘西风俗画卷中,学生不难陶醉于沈从文所创造的淳朴、清新的艺术境界之中。
同时,要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通过讨论,探究作家生平遭遇,理解其作品。这是解读作品的又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所言:“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心有灵犀。
三、点拨“激”情
语文课上,先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熟悉作品,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并给予其不失时机地点拨,让学生体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获得审美与愉悦。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她在讲课时,总是全身心地投入,讲到动情处,神采飞扬;讲到沉痛时,扼腕长叹。学生沉浸其中,体会到了作品的情感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因文激情,由情入理,是点拨的关键。大多语文教材情文并茂,教学中要把教材美的特质与情的内蕴自然融合,才能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教师以动情、形象而又极富感染力的点拨,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水到渠成地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产生了与作品的共鸣感。课堂因点拨而产生的情感波澜,令学生回味不已。
四、媒体“显”情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活泼和丰富的特点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给新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果课件设计合理,运用恰当,教学便如鱼得水,使之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讲述了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木石前盟”的故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让学生熟悉课文;之后播放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让人物一一登场;之后在缠绵凄恻、荡气回肠的主题曲烘托中,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物性格:林黛玉的聪慧敏感,王熙凤的精明泼辣,贾宝玉的善良多情……最后通过PPT出示作者卷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引导学生体会出:这番话道出了作者作为落魄公子的隐痛,昔日的繁华转眼已逝,现实的磨难扑面而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饱蘸血泪书写家族的兴衰史,从贵公子到落魄书生的心路历程令人唏嘘感叹。学生沉浸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之中,不能不佩服名著的魅力。新教材中,许多文章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饱含真挚感情。媒体“显”情,文字化为形象的画面,使课堂流淌着灵动与真情。
好文章融进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在教学中,将学生情感体验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认真揣摩,仔细体会,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由负担而变成一种享受,将是师生孜孜以求的境界。
(薛胜元甘肃省武威六中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