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ID: 147792

[ 张翠萍 文选 ]   

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法

◇ 张翠萍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到写作课学生就开始犯难,笔者题目却不知从而写起,写出来的文章存在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平时活泼开朗且口齿伶俐,能将一件小事娓娓道来甚至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如果写下身边发生的事情却就不知如何下手,只能对着题目发呆。学生作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己没有东西,只能坐在那里胡编乱造,文章假而空。有的老师以“作文需要天赋,写不好不能强求”为借口,逃避作文教学的责任,甚至拿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确实,当前的作文教学时间精力投入多,却收效微,学生怕写,教师难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来语言功底很好的学生,为什么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为什么学生的文章会千人一面?为什么作文中就没有个性的流露、真情的告白?
  揣摩平时作文教学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对照观摩优秀老师的教学课程,发现在作文教学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学生并非真正的主体,仍然是教师为主来操纵教和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命题“无学生”。老师在作文命题时往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针对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等生活题材进行深度挖掘,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文课是教师命题,学生“遵命”而写,这种命令式的命题作文方式普遍让学生反感。这种命题方式的特点是规定的写作内容、僵化的是非标准和刻板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观念灌输和思想教育的色彩,霸气十足,根本没有给学生留下驰骋想象、纵笔挥洒的空间,导致写出的作文文中无我,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自我情感得不到宣泄,写作兴趣自然就消减了。
  (二)作文教学背离生活。写作行为的本质规律是“双重转化”,即写作“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形成观念、情感,然后是作者观念、情感向文字表述的转化,即‘物—意—文’的写作过程模型”。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像无源之水一样,注定会枯竭。作文教学过分的“实验室化”,把作文训练看成纯粹的学业要求而不是发展需要,作文便发生了异化。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本是为保证考试选拔的公正而不得已采取的作文形式,但在应试的压力下,它们成了中学作文课上使用最多的命题训练方式。这种命题作文强行把学生和题目或材料捆绑起来,剥夺了学生自由立意和选择材料的权利,造成教与学双边的僵化与分离。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古板。一般教学实践中,作文课基本上只有两种形态:写练课和讲评课。两种课型都只重视写的结果,对于学生写前的经验、感受与想法不作了解,对写作过程中如何启发、鼓励和帮助困难学生不予重视,对写后学生的情绪及作文的效果等更是重视不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讨论,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作文课教师的指导,仅限于写前或写后(讲评),写前的指导往往以提要求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而写后的指导又由于修改一环的缺失而变成纸上谈兵,只有在真正需要指导和讨论的困惑、焦虑、举棋不定的写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是失去“主导”后的孤立无援的“主体”。这种缺乏指导的作文过程让学生感到孤独而又痛苦,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
  二、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一些改进方法
  通过反思作文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教学实践与改革,总结了一些教学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写作教学时要有适宜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思想素质、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以及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的多重性,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命题的时候,要选择学生喜欢和关心的题目,一次训练多准备几个题目,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引导学生去认识题目的内涵,选择学生关心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让全班针对题目进行深入讨论,并且把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酝酿出学生自己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不必要求统一,允许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思考、记述。这期间,可以是全班一起做,或者分小组完成,然后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分享。
  (二)深入生活、挖掘主题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生活的感悟程度,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写作范围。以自我的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等范围的生活为中心,让学生以自我的感觉与视角去仔细观察体验,提出观点看法,激发学生写作的交流意识,抒发意识。其次,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看电视,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材料;也可以做调查研究,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联系,请教访问身边的人,或者以做实验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写作材料,把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思考判断,在此基础上构思成文。
  (三)多种课型,展示写作过程
  教师每逢布置作文训练题目,总免不了强调指导审题、立意选材及构思谋篇,但每次仅一带而过,并未作深入的指导。其实作文教学的课型有很多,过程很丰富,作文教学过程不一定每次都是完整的,可以只做某一个环节的训练;或者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重点扣住某个环节。例如,可以专门设置课型训练学生的构思,让学生回答自己是怎样选材,怎样组材,怎样开头和结尾,又怎样深化文章的中心。让优秀的同学做示范,让不同的学生互相比较,教师再针对问题加以指导,这样就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细致的思维共享。
  要做好作文修改课。作文修改有很多种途径,教师全详性批改和示范性批改;学生小组集体互改和个人自行评改等。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教师把学生修改过的作文再收上来,再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评析和反馈。这样学生作文在反复的修改中得到全面细致的改正。
  (四)作文评价要体现鼓励性
  教师进行作文评价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好学生佳作的挑选评读;二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要鼓励和肯定;三要细致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评语是学生最关心的内容,评语写作要有艺术性和情感性,要体现出人文情怀。批改作文的时候,要有颗爱心,要用深情的火热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言辞饱含深情,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对于写出优秀的文章,和已经进步的同学,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在笔者班里有一个同学,他平时的作文成绩并不好,在一次作文中写了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写得很好。于是笔者就找了一些图片,跟他的文章匹配起来,制作插图编辑好后打印出来,让同学们阅览,并特意给他自己留一份作为奖励,让他有一种“出书”的成就感,后来这个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地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课型,细致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
  (张翠萍江苏省沛县魏庙中学221689)

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