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ID: 147787

[ 张建茹 文选 ]   

浅谈读写结合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张建茹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一、把握读写教学法的实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目的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初中三年的读写训练有总体要求,而每册的训练重点又分别落实在各单元的阅读与写作要求之中。在单元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强化、渗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带着写作要求去阅读和体会,要使学生在反复阅读、思考、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是消化、吸收,写是把消化、吸收的东西转化为能力,经过再创造,表达出来。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汲取营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便可相得益彰。
  二、具体实施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知识是教不完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可以收到读写两提高的功效。
  (一)把读带进课堂。首先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读课文之前,不用听录音泛读课文,因为名家虽然对感情、节奏、音调把握很好,但是偏离学生太远,不利于培养学生直观感受。笔者特别注重教师范读,经常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吸引、感染、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联想、想象,品味文章妙处,感受读书的乐趣。如教读《醉翁亭记》时,笔者边读边引导学生思考:读“野芳发而幽香”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口诵而心动,眼睛能看到画面,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嗅到气味,舌头能品出滋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品味文章的情趣、意境、章法,读出感悟,读出韵味。
  其次,加大阅读背诵的比重。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首先要明确预习任务,并严格执行。每篇文章必须读三遍以上,熟悉内容,把握大意。课堂上的“读”尽量形式多样,有范读、齐读、精读、略读、跳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在朗读指导中,让学生通过读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情感的变化等来揣摩文中的字、词、句、段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中心,体会遣词造句的奥妙和表达技巧。除了课后习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以外,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对于没有要求背诵的精彩片段、好的章节,或课外出现的文质优美的文章,也要有计划地背诵。因为背诵与写作是源与流的关系。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的“我有200多篇文章储存在脑子里面”等,都启示我们:背诵能提高写作能力。背诵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背诵是筑坝蓄源,写作是倾泻流淌。
  第三,精讲多练。在教学中给学生熟读的时间,就是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尤其是那些示范性比较强的文章,要让学生像牛儿吃草那样,先大口大口地吞下去,再卧下来慢慢反刍、消化、吸收,对于精彩片段,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
  (二)让写形式多样。首先让学生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求每天写日记,坚持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每读一篇文章,就把其中的名言警句、丽句佳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或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其次,仿写、续写、改写、即兴写作相结合。古人云:“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就是模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探索,在模仿中创新,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个性和创新的意识。续写以课文为主,如学《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局;学《最后一课》,想象小弗朗士放学之后的所作所为;学《桃花源记》,想象渔人出而复寻桃花源的经过等。改写方面,可以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顺序、变换写作手法,还可以变中心换材料等。至于即兴写作,可以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社会上的一种现象,心中碰撞的一点火花,课堂上同学的表现等,让学生口头作文或写成短文,形式不一,方法灵活多样。
  再次,训练要做到多种多样。在内容上,既有关系人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主题,也有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既有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对新时代、新风尚的探讨和思考;既有对凡人小事的讴歌与赞美,也有对切身生活的反思与认识。形式上,小作文、大作文、片段、整篇、单项、综合、随笔、口头、书面等,异彩纷呈,常变常新,以新促兴趣。题目设计上,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
  经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切实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整体提高。
  
  (张建茹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055550)

浅谈读写结合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