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望“文言”而生畏。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离白话太远,离学生太远。有鉴于此,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文言文超越时空,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良策。
一、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的距离
课本中文言文的写作时代距现今少则上百年,多则上千年,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时代只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必要的背景资料可以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使学生真正领悟作品的思想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有益启迪。
例如,讲授《赤壁赋》一文时,通过分析课文,学生很快体会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宁静惬意的观景之“乐”和“羽化而登仙”的豁达超拔之“乐”,也逐步体会出苏轼思慕贤主不得之“悲”(“望美人兮天一方”),感慨英雄永逝之“悲”(“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和自我渺小、人生短暂、理想不能实现之“悲”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可是学生纷纷产生疑问——苏轼为什么有这样矛盾的情感?这个时候给学生补充: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被囚128天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这时候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苏轼复杂而矛盾的内心,明白处在恶劣环境中的苏轼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一下子走近了文言文中的“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得到落实。
同样,学习《鸿门宴》时,如果不给学生补充巨鹿之战项羽的残忍——“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学生就很容易单单根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等内容,认为项羽不顾范增多次暗示,“为人不忍”,是毫无谋略的草莽英雄,而忽视项羽当时不杀刘邦的深层原因,实在是迫于当时天下形势,不想失去天下诸侯之心。学生自然也很难理解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第一位的。培养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是最主要的。补充的内容永远是文本的辅助者,不能喧宾夺主。补充内容恰到好处,才是锦上添花;如果多而杂,超越了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二、古今相通,重视诵读,拉近学生与“言”的距离
(一)“文言”已被“白话”所取代,退出历史舞台。可是“文言”不是外语,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可以追本溯源,从汉字的本义上对文言文中的字(大多是单音节词)义加以探求。例如,“少长咸集”中的“集”字,上面“隹”,指鸟群,下面是“木”,“集”的本义是“鸟群停在树上”,而它古今都有一个常用的意义,即“聚合”。再如《逍遥游》中的“适莽苍者”的“适”字,翻译为“往”、“到……去”,学生很费解,告诉学生“适”的偏旁是“辵”,行走的意思,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还能举一反三,明白“造”有“到……去”之义,“趋”义为“快走”、“奔向”。
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词汇讲解古汉语知识:《送东阳马生序》中“假诸人而后见也”的“假”字,译为“借”,可联系“狐假虎威”的“假”字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字,可联系“见谅”、“见笑”,是“原谅我”、“笑话我”之意。文言文中,“不”字后面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如“君子不齿”),在讲授时可联系“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来举一反三。再是名词在动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如“其一犬坐于前”的“犬”字),可联系“狼吞虎咽”中的“狼”和“虎”的用法来加以强化。学习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时(如“何陋之有”),可联系“何去何从”、“何罪之有”等成语来理解。讲到词语的意动用法时(如“不耻下问”中的“耻”字)可引导学生联想到歌词“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二)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诵读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教学生具体的朗诵技巧,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节奏、语气和韵味,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养成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先是读清句读,进而反复诵读,直至朗朗上口。正如王力先生所说,“诵读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这种基本的实践功夫,大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既要拉近学生与“言”的距离,抓住文言的字、词、句,又要拉近学生与“文”的距离,抓住文言的文采、文化、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味文言文的美,感受文言文学习之乐。
(姚维领烟台山东省鲁东大学文学院2010级教育硕士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