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和学生认认真真地听的局面,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阅读中存在阅读量偏少、阅读自主权偏小、阅读面偏窄的问题;同时在有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喜欢引导学生往所谓的现成结论上靠,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培养。以上这些状况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此,笔者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进行了批注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由过去的授受习得的学习传统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状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把学习变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核心问题在于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在评价中国学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成绩不错,却从来没有自己的问题,创造就更谈不上了。”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意向形成阶段:有这样一篇文章《今天我们怎么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标题吸引了笔者,笔者看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看到题目的时候先想想会写什么内容,一般和自己想的内容一致的,就看得特别快。笔者没急着去看这篇文章,而是先找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又看了一遍,童话的结尾有这样一个情节:“就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这个小姑娘坐在一个墙角里,她的双颊通红,嘴唇带着微笑,她已经死了——”这正是个圣诞节的早晨,一个美丽的生命带着美丽的梦想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无疑是不幸的,笔者对这个美丽的生命给予深深同情的同时,又为小女孩在微笑中离去感到一丝慰藉,这就是笔者的第一感受。本文是不是和笔者想的一样呢?笔者重新打开这篇文章,文章先从小学语文教材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解读说起,谈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题定为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看到这里,笔者感到非常惭愧,笔者没有想到小女孩的不幸结局是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但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今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从安徒生的家庭背景方面去理解,作品是小时流浪、成人后漂泊的安徒生对家庭温暖的幻想和怀念。二、从安徒生的时代背景方面去理解,作品是出身贫寒的安徒生对当时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社会的哀怨。三、从安徒生的文化背景去理解,作品是信仰宗教的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这三个方面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有些作品我们之所以看不懂或者不愿意看,不是因为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我们理解能力不够,主要因为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我们差距太大。作者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的就一定是安徒生老先生的本意吗?笔者还是不敢苟同。但这种解读和安徒生的真实生活背景结合起来,避免了把这个内涵丰富的童话变得简单化和概念化,增强了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对一篇文章的解读,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为何要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呢?这成了笔者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最初动机。
2.初步实施阶段:初一刚开始,笔者就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第一堂课同学就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我没有带铅笔,能不能用钢笔在书上写字?”“老师我要是写错了怎么办?”“我们小学老师说了,书上要保持干净,不准乱涂乱画。”“我们老师说,用铅笔写自己的的想法,等同学们讨论以后,就用钢笔把老师的答案写在书上。”“我们老师说了……”学生一口气说了好几种“他们老师说了”的理由,乍一听,全都在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是,只有这时,笔者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在课堂讨论时十分有创意的答案,一旦到了作业本上,都变成了大致相同的“参考答案”。反问自己,笔者是不是经常在学生讨论以后自作聪明地来上一段总结呢?好像有吧!如果一个人自己的思维成果长时间得不到尊重,这个人很可能不会去思考,对这一点笔者体会很深。因此,笔者对学生说:“你们自己的书,为什么不能写上你们自己的想法,你的思考是无价的!”学生有些不信。笔者说:“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边看边批注,不管是在书的页眉或者页脚,还是字里行间,他老人家读到高兴时,旁征博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既没有章法又没有规矩,可是他批注过的《二十四史》居然比《二十四史》本身卖得好多了。这并不是仅仅靠他的名人效应,而是他批注的《二十四史》中有他自己的思想。”“从今天起,我们的语文书上,请你们大胆着笔,展示你们自己的个性见解吧!”“保持书的干净与我们的批注不矛盾,如果你们不放心,还可以把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对比着写到你们的书上。再比较这些意见,综合起来的答案会更完善!”笔者又有些违心地加上了这一句,目的是真的怕学生考试时的个性化见解和标准答案相差太远。
3.研究个案完善阶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一直这样解读:百草园是快乐的,三味书屋是枯燥的,封建教育是腐朽的。笔者还是要问一句:鲁迅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吗?笔者似乎看到鲁迅先生严肃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但他无法解答也不可能解答这个问题了。笔者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对文章的批注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同样也很快乐,学生在三味书屋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可以看同窗和先生如痴如醉地读书,可以在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画画。还有一个学生用一种充满羡慕的语气说:上次我上课画画,让老师发现没收了,还好好修理了我一顿。最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三味书屋的学习为文化巨人鲁迅奠定了坚实的人生基础。虽然三味书屋的先生有点严厉,三味书屋的书不太好懂,但这些不影响鲁迅先生求学生活的快乐,它和百草园一样也是他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可是遗憾的是这类的好作品往往被当作说教的工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解读着。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喜欢听老师讲教材,其实我们仔细想想那种离生活十万八千里的连老师都想不到的说教谁又喜欢呢?批注式阅读让学生找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学生也越来越喜欢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三、研究效果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即利用批注的形式,在分析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例如在阅读《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出作为叙事的主题,本文分别写到鸽子、儿子和“我”,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这三者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各有什么变化?老师提问之后,面对已设置的一种阅读期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生就由一种被动的要我读转向主动式的我要读。在阅读中,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全神贯注地快速阅读,边读边找出重点,边读边作批注,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当问题的思路初步形成以后,这个阶段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方式,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在小组交流展示,这种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使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有了个性的见解。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就要按照新课标三个维度要求,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个性化的批注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学习《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对表现蜜蜂的神态动作的关键词进行批注,学生对“捋”字分析独到、透彻,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理顺了全文的发展脉络,体会到蜜蜂顽强的生命力,进一步为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做了一个有力的铺垫。
3.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培养:a.想象能力的培养。还是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故事发展到后来,作者并没有对鸽子进行具体描写,那么鸽子到底怎么样了呢?文章的结尾作者把鸽子当成一个大自然派来的使者,他认为鸽子咕咕的叫声和带血的翅膀正在向人们倾吐什么。那又是倾吐什么呢?这些都给我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就抓住这个点,让学生进行旁批。通过这种办法,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b.发散思维的培养。刚开始批注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事论事,不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课时,笔者在课堂结尾处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在现代社会里,改变的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吗?还有什么也发生了改变?你能举个例吗?这些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向多角度、多方向发展,为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c.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前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的结尾的总结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的结尾是父子达成共识决定不封阳台了,笔者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思考阳台该不该封,不封上有形的阳台,更多无形的阳台应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课下的延伸批注(主要通过日记的形式)对本文进行深入的探究,这种探究允许学生没有明确答案。这样,学生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传授上,有了更多个性化的见解。
四、总结反思
作为教育者,笔者经常反思,是给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知识,还是穿着知识外衣的伪知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让笔者认识到: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舞台,学生才能学会鉴别,也只有学会了鉴别,学生才能把有价值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几年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尝试过程中,班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持有不同的见解的越来越多,这些见解在争执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化的表达,避免了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这些应该归功于批注式阅读这个“源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笔者也只是走了第一步,迈开一步不容易,坚持走下去更难,但笔者会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泽河,苗成彦.创造个性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3]魏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4]赵福琪,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张文质.中国最佳教育随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雷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