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ID: 147797

[ 丁卫峰 文选 ]   

培养高职生文学情趣 让课堂精彩纷呈

◇ 丁卫峰

  摘要:高职生的语文课程,一般情况下,按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只能上两年,在两年内,按照不同的专业需要,又可以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高职语文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与提升人生境界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短暂的两年语文教学似乎不能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需要在其后开辟第二课堂或者采用其他和语文有关的知识来充实课堂,让高职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文学修养,在阅读欣赏和表达交流中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加深专业理解。
  关键词:学生 文学情趣
  
  21世纪教育教学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教育时期,特别是结合当今世界的信息高速化发展,培养人才模式更加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文中,党和国家提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人才的培养利国利民,关系到国家的千秋大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培养社会的专门类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培养中等教育人才,另一种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限也不一样,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学制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学制五年。《国家纲要》中谈到现在到2020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相应地提出培养适当的人才迫在眉睫。作为五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学在高职生的课堂中不容忽视,早在2006年的教育部就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级教材(教高〔2006〕9号)规划中,即使现在已经是“十二五”期间,《文学欣赏》还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一、高职生文学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引发的思考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全国来看,基本都是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一般情况是基础相对薄弱,或者是科目的学习上参差不齐,在走进高等职业学校后,他们还要再学习两年的语文。这些语文如果从教材分布的内容来看,与高中教材比较,大多数课程内容都相似,但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更结合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笔者留意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课程安排,高职生基本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这门课程,但在教学中也遇到几个让人尴尬或者有点为难的问题。
  其一,对文学不够重视,特别是学生的课程安排上,专业的分布,使得文学在有的专业科中不开设。虽然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多,强调专业的实用性,但却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学欣赏课程不开设就是其中一例。高职院校的学生,活跃程度比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但阅读思维显出不均衡。即使是开设的文学课程,也仅仅停留在一般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没有做到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和语文的应用能力,更加谈不上培养学生文学的情趣和情操。一些高职院校,比较而言,文科生比较多,从开设的专业看:国际商务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等专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建设的确重要,但文学教学在这些专业中也体现其积极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视。就说报关与国际货运这门课程专业,学生涉及的专业课程基本都是和跟单业务、报关实务相关联的,能够考到报关证那就是更大的收获,也是每个学报关专业的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其实如果再在他们的专业上开设《文学欣赏》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文科生,文科生必须做到能说会道,而要学会这一点,纯粹靠两年的语文去补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开设第二课堂,让《文学欣赏》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培养他们的读说、理解、应用以及应变能能力,更好地熏陶他们的文学情趣,使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高中阶段的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有部分是培养了学生文学爱好,但更多的是应试成分较多,高职生学文学,不是应付考试,而是重在应用,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生活中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文学课堂的开设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仅为了补充语文知识,而是从要培养一个优秀的高职学生的出发点考虑,培养他们具有一技之长同时,更需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涵养,还有就是为他们今后的工作职业生涯作长远打算,曾经的“失之东隅”,中考失利,今后的“收之桑榆”,高职生活文学情趣提升,利于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更展现出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显示我国礼仪之邦的文明传统的发扬,何况《礼记》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职生虽然谈不上“平天下”,但一定程度上发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资企业在我国如同雨后春笋,一些高职生的就业基本情况调查情况显示,他们将来的就业职场基本都是进入了这些公司,因此为了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彰显他们的才华,体现国人的精神风貌,上好《文学欣赏》课刻不容缓。
  其二,学生文学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难免不闹出几个笑话,让人感觉必要的知识不掌握有失教材的编排讲授。谈到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课程,笔者不能不说到自己在讲授课程中的一些实例,让人感觉到文学教学适当之时有必要进行拓展性的讲授。文学一般从体裁上分有四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作为诗歌,学生在儿时就开始接触,虽然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一些名篇或者说是文学常识还欠缺,甚至不理解。儒家始祖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唐代诗人有两个以苦吟诗歌著称的,那就是孟郊和贾岛,他们的诗风被合称“郊寒岛瘦”,有次文学课堂上提问学生这个词怎么解,一学生站起来说:在海边,郊外寒冷,远处岛屿看起来也瘦小了;另一个学生说:郊就是孟郊,岛是贾岛,因为俩人是好朋友,孟郊寒冷,贾岛也担心瘦了。两个同学的“精辟”回答让人啼笑皆非,但笑后余下的不仅仅是一场笑料,而应该是一阵思考,学生为什么连这些基本常识都不太了解呢,是小学初中老师一点都没说过,还是学生根本就没听说?大家对孟郊太熟悉了,其诗歌《游子吟》,同学们倒背如流,但在说到唐代这两个有名气的诗人,却闹出了笑话。另外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一段形容杨贵妃外貌的句子“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这里有个词语是“金步摇”,课堂上,问学生理解是什么意思,一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古代女子裹脚,以“三寸金莲”为美,杨玉环裹脚了,又因为杨玉环体态较肥,不是有这样一个成语“环肥燕瘦”,正因为杨玉环长得胖,小脚,因此小脚怎能支撑得住肥胖的身躯呢,贵妃走路就必然摇晃起来。这个例子虽然没有第一个例子滑稽,但也暴露了学生知识面的凌乱杂碎,理解不够透彻,其实“金步摇”只是说杨玉环头上戴的饰品而已,根本没这么复杂。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但要看怎样举一反三,要看是否符合实际。
  其三,不能仅凭兴趣,而应该当成一个对学生负责的重要任务来抓,让学生课堂精彩,具有吸引力,文学情趣浓厚,陶冶学生文学情操势在必行。高职生的文学欣赏教学中,多灌输一些经典名篇,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让学生理解曹操在他五十多岁之时还能够“壮心不已”,何况我们今天的弱冠青年,更应“以天下为己任”,立志学习,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向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后适当布置作业,结合自身或者社会谈理想,谈人生,鼓舞学生积极向上士气。在阅读一些旧时代的名篇时,也要有忧患意识,比如《文学欣赏》课本中的《风波》这一系列的文章,了解鲁迅的同时,更多的是穿插一些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讲解,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品《药》、《阿Q正传》等适当培养学生对人性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了解社会历史,了解了过去,才能珍惜今天,更好地憧憬未来。文学欣赏课还要发扬文化传统,对于古代的知识今天同学们去加以了解,不求过分深奥,但求认识充分,比如戏剧单元中,谈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要认识剧种是流行在哪一地域;说到戏剧,认识基本的划分过程,常识性的知识还是必要性地掌握为宜。学生文学欣赏目的是培养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提升他们的价值修养,正视自己的价值之所在,不因为自己是职校学生而放低自己的文学修养标准,而更多的应该是给自己鼓足文学诵读的勇气。
  二、结语
  历史的年轮已滚动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而面对九零后的高职生,文学教学任务更为重要,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培养情趣,让这些高职生的文学课堂更加精彩,更好地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曾经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而今只能是启发式教学占重要的地位了,从长远制宜考虑,学生要增强文学爱好,学校要充分重视文学教育,把文学欣赏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去落实,教师的教学要妥善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打造精品文学课堂,提升学生文学兴趣爱好。学好语文很重要,作为一名高职生,不管是否刚进入高职院校,还是已经不再学语文的同学,课后可以适当去充实自己的文学修养,多阅读些经典名篇,提升自己文学知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定程度的文学熏陶必然激发自身文学爱好,培养自身,也加深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做一个有修为有素养的高职生。
  
  
  (丁卫峰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贸易系226011)

培养高职生文学情趣  让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