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归有光的散文和朱自清的散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两位散文大师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和《背影》入手,意在理清这些相似点及其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归有光朱自清《项脊轩志》《背影》
归氏散文历来被视作明代散文流派之一唐宋派的代表,甚至代表了明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项脊轩志》。钱基博称归氏是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所作有《史记》风神,开辟唐宋未有之境,《先妣事略》、《项脊轩志》诸文“悼亡念存,极挚之情,而写以极淡之笔,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他用极淡之笔写出极挚之情的散文,这在中国文学史里面几乎屈指可数。古有归有光,现代就要数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朱自清。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提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给亡妇》等,人们会立刻联想到作者浸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其特点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委婉细腻,微微沁出;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这种抒情风格的形成,与朱自清对古代散文抒情传统的继承是分不开的。从《孟子》、《庄子》到《史记》、唐宋八大家,许多传之后世的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真挚热烈的感情,尤其是提倡“独抒性灵”的晚明小品文,更是不乏真情率性之作,朱自清的抒情名篇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具体的抒情方法、风格上都可以析见古代散文的影子,以下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与朱自清的散文作一粗略比较,以寻求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
从题材上看,两者是异曲同工。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古文家,他追求文章的平易浅近,尤其是他的一些杂记文,善于用疏淡的笔墨,记述一些家人、朋友间的生活琐事,如话家常,情趣盎然,亲切感人并具有浓烈的抒情味。《项脊轩志》是这类杂记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它历叙项脊轩的环境及其前后的变化。“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很小、很普通,作者却对这间小屋一往情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述它的原因就是这间小屋牵系着作者的祖母、母亲、亡妻等亲人,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小的项脊轩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描写的其实也都是些家庭琐事。《背影》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父亲送儿子读书这一场面,但动人之处就在于这里面饱含着力透纸背的父爱。《给亡妇》能让读者泪如雨下的奥秘也就在于作者笔下的和妻子在世时的一幕幕平凡的生活场景。归有光和朱自清笔下的题材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琐事,但他们都做到了质朴中见真情。笔者认为如果要究其原因的话,不外乎两点。
首先,为什么归有光和朱自清笔下的题材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琐事呢?其实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归有光和朱自清生活境遇的相似。归有光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屡试不中,六十岁才中进士。而他的家道,也是一片衰败气象。在《家谱记》中就有这样的陈述:“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作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仪者。……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这样的家世,也使作者深感悲哀。在《背影》中,“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归有光和朱自清同样都面对着家道中落,日常家庭琐事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再加上两人青年时丧妻,饱含真情的日常生活片断更易浮现眼前。
其次,再来看归有光和朱自清为什么同样都能做到于质朴中见真情。稍作比较,两者散文的抒情方法、风格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静谧,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生活片段,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在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中,生动地描写出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自然生发出来。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深切的悲痛寄寓给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并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深化了思念之情。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朱自清《背影》中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写人物是最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作者又并不正面写父亲的肖像表情、青布马褂的“背影”,而是通过几句简短的叮嘱之语、送儿子上车、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几个细小动作,尤其是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的背影刻画,便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从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马褂的背影”上,可以体味出人生的悲凉,慨叹社会的不公。同时,人们又从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愤懑中,激起对像父亲这样的旧知识分子的怜惜、恻隐之心。真挚的父子之情与冷漠的世态人情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平实中潜存着愤意,素朴中含有激情,这便是《背影》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朱自清散文共同的艺术特色。
当然,两位大家除了善用细节传神、传情外,在语言运用上,更是通过真纯、平淡来获得广大读者情感的共鸣。
与一般作家不同,朱自清是一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他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方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另一方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更能获得广大群众。”在《背影》中情感发生震撼的地方,用的却是比较朴素的语言,几乎全是叙述,这是很见功力的。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但极其平淡的文字却道出了人间的至爱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正所谓“谓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除此之外,在语言运用上,同样不能忽视两者散文中共同的写作手法——运用叠字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和一般叠词一样,《项脊轩志》中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姗姗”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叠字、叠词的运用,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也是很常见的。他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词句流畅、和谐、琅琅上口。叠字的艺术效果在于“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同时,还可以使语言的行进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稳、舒缓,这都是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点。例如他散文作品中的“蓊蓊郁郁”、“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田田”、“层层”、“密密”、“静静”、“弯弯”、“重重”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方法、风格和归有光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两位散文大师于不经意间凸现人间挚情的高超写作手法是值得后人去仔细揣摩的。
(王卓俊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