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ID: 147796

[ 睢琳琳 文选 ]   

试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 睢琳琳

  摘要:随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脊梁,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及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途径和规律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意义
  所谓法律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实际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法律素质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法律素质不仅要求个体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求能够将这种知识转化成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掌握相关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真正学法、懂法,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培养其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完善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因此,作为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大学生较之前人无论是在法律意识还是法制观念上都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显著增强。但不可否认,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升。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人法律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专家指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应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
  2.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统领自身法律行为的意识与能力欠缺。这不但表现在大学生对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理解上,还表现在遇到各类社会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将这些法律知识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素质培养
  在我们以往的法律教育课堂上,通常着力于强调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记忆与掌握,却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培养。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领域的法律条文必将随之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与之相反的是,那些长期积淀下来的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却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高校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对法律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与推理,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把握,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运用法律武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最终实现其法律素质的全面提升。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渠道,但因其受时间与场所的限制,它不可能完全满足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加深和强化法律课堂教育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开展不同专题的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另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素质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录像、电影和专题片,开展法律主题辩论赛,组织模拟法庭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法学专家、公检法等部门的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展法律主题系列演讲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来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从而使法制教育取得实效,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营造校园法制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基本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校园的法制氛围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师和高校自身能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高低。只有高校坚持依法治校、教师坚持依法治教,按照法制社会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教学行为,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才能够让身处校园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制社会的存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进而提升其法律素质。
  4.建设健康网络环境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当今时代炙手可热的事物,而与之接触最多的人群恰恰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及其环境的自由开放很容易使人产生自由感和放纵感,很多时候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难以判断清楚。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而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网络法律教育的滞后现状。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注意校园网上有关法制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与管理,营造法律教育的全新平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另外,作为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博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法律常识,在沟通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加强实践应用
  由于大学生受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却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之外,更应注重对其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给大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通过法律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参与报刊法制案例讨论、旁听审判机关对具体案例的审理、参观监狱或其他劳改场所等等,在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能依法辨明是非和善恶,以法律的途径解决现实纠纷,维护合法权利,从而养成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通过法治力量战胜邪恶和自身弱点,从而更加自尊、自立、自强,更加坚信法律、崇尚法理。
  
  参考文献:
  [1]周光发.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和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
  [2]姜廷志.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3]于童.简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3,(9).
  [4]李金玉.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6,(10).
  [5]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睢琳琳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21000)

试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