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应符合新《大纲》提出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要求。因此,引进研究性教学、探索式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势在必行。
一、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1.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不仅要理清课文思路,更重要的是设法把自己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也就是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第一、要重视导语、结束语的设计。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导语很重要,好的导语能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课就掀起一个小高潮。第二、要选好突破口,选取课文中关键性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2.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如每堂课可以拿出五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等栏目;还可以采取:①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②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时文佳作,如选取《现代毛遂——自辞》、《当代伯乐——改相马为塞马》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让学生既拓宽视野又产生课外阅读兴趣。
3.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机把各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和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
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水平。如对鲁迅《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这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思考。如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的理解,就不能只从文中找答案,而须联系作品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态度。多角度思维指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司马迁《鸿门宴》中写刘邦,从政治家角度看他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之人,但如果从争夺天下的一代枭雄这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
5.培养自学能力,引入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优势;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疑问自主选择研究,从被动吸收发展为主动探索。同时还要发挥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整合性即: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三个重要环节,实现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为此开展课题学习活动,如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学习成果——课题报告。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向。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确定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心理框架。
1.感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激发
应把握好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利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提供心理驱动力。如一方面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即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集中自己的审美注意;另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期待欲。
2.理解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即学生与阅读内容实现交流与共鸣;二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春”中的瑰丽景致、《沁园春·雪》中的雄奇风光、心心相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这些形象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想象,呈现出生命的美与活力,已成为令学生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情感需要开展教学,既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后学习储蓄驱动力。
3.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倾向,对这种活动与倾向教师应善于正确引导,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如对《西地平线上》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①引导学生发散性解读: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对自己体验过的“三次落日”进行概括描述,并自主解读课文,抓住景物描写和史实内容等多角度理清线索。②让学生观察“三次落日”画面视频,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然后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如此的课堂设计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也印证了: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心理定位,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研究途径。
(刘春京南京江苏省戏剧学校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