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这素养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前者主要包括教师完美的人格、广博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后者包括仪表美和语言美。
关键词:美育素养人格知识仪表语言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所以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还应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之具备深厚的美育素养,争做一名美的使者。
要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蕴,“本固根深,方能枝繁叶茂”。这内蕴,主要包括:
一、完美的人格
即要具有人格美。人格美,指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美,比如: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朴实厚道、坚忍不拔等,都属于人格美的范畴。
调查表明,在学校中,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都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在我国,孔子第一个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曾撰文谈及他的两位恩师李叔同和夏丏尊,说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一个是“爸爸的教育”,一个是“妈妈的教育”,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
青年学生正处在思想性格趋于成熟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教师有着天然的敬仰。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以期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广博的知识
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是美育修养的又一重要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着厚实文化功底的教师,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优雅芬芳的书香,总会受到学生欢迎。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努力使自己“杂”一些,只有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扎实,教起书来才能开合自如,得心应手,而不至于见识浅陋,捉襟见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而现状如何呢?浙江省萧山市教委在一次对语文教师读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读书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状况具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①对优秀文学作品尤其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多;②对知名作家和诗人知之甚少;③对优秀青少年读物缺少关注;④对当今知名期刊留意不多。教师读书少,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并且无法指导学生,以致学生课外阅读低效无序,这种情状致使教学中人文精神匮乏。
要想多读书,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树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心理不平衡,就会心浮气躁,就会急功近利,只追求眼前的荣誉,追求实惠,就不会坐下来读书、做学问。
教师如果知识功底厚、专业造诣深、兴趣爱好广泛、知识全面扎实,就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在杭州师范教学时,最受学生崇敬,这是什么缘故呢?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人格力量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多才多艺,他能演话剧,能画油画,能弹乐曲,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用夏丏尊先生的话说“做一样,像一样”。夏先生同样也是如此,只除音乐以外,其它诗文、绘画、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令学生心悦诚服。
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审美是审美主体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它通常以强烈的情感倾向以及个人的主观喜好等形式具体地体现出来。由于人们的人生态度、文化教养、性格禀赋、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心理结构的万千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例如,有人喜爱“大江东去”,有人欣赏“小桥流水”,有人喜欢威武雄壮的进行曲,有人欣赏优美柔和的轻音乐……这种审美情趣的多样性,符合人的生活需要,有利于充分展示人的精神个性。
审美趣味,总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观察一个人精神面貌,衡量其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尺。因此,审美趣味不但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的差异。历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培养健康、纯正、高尚、全面的审美情趣看作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视为一个人美育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其更是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美育素养了。
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存在着差别。有的人对审美对象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人则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美、发现美;有的人美丑不分,有的人则能准确判别美的种类,鉴别美的程度。这种差别的形成,与人的世界观、审美观密切相关,更与审美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较高的审美能力虽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为基础,但在根本上来自日积月累的磨练和多方面的培养。大凡能有所成就者,都挚爱艺术,是艺术的“知音”。一个优秀或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应看看达芬奇、徐悲鸿的画册,谈谈巴尔扎克、鲁迅的著作,听听《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以自身艺术修养去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同时,还应读读“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书籍,增长美学理论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不仅能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的境界。
要做一名美的使者,除了拥有内在美,还必须具备外在美,以美的形象打动学生。
三、美的仪表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就是一个特殊形式的艺术家。教师一上讲台,就像演员出场一样,要给学生一个美的姿态,包括美观大方的发型、整洁得体的服饰、振作的精神面貌。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且还要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美及外部形象美、气质美等等。教师的仪表是教师内在世界的显现,反映着他自身的知识素养、审美情趣,体现着他对人和社会是否尊重,是否自爱。它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有人说过: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像一本吸引人的书,既有丰富厚实的内容,又有精美别致的装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陶冶,在美的气氛中成长,他们愿意自己美的同时周围也是美的,教师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羽西女士曾在北京举办了首都首届女教师形象设计大奖赛。大赛非常火爆,羽西问及一个看妈妈参赛的小男孩儿“你在上课的时候,你认为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小男孩儿说:“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我应该觉得她美。漂亮的老师给我们讲课,我们的注意力往往是特别集中的。”天津113中学曾面向全校学生做过一次调查问卷,在回答一道“你如何看待老师化妆”问题时,竟有9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老师化淡妆”。113中学的刘汉生校长说,教师教书育人,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也同样重要,因为学生一旦从外表上接受了一名老师,那他就比较容易真正接受这名老师。中小学生常常对老师有一种崇拜心理,他们往往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穿上质地好一点的、款式简洁新颖的套装或休闲装,配上文明、高雅的谈吐,便更能展现为人民教师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特有气质。
如果从职业特点来看,教师的仪表应具有以下特点:衣着服饰朴实、整洁、大方、庄重。这是常式特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还可以有意识地“随机应变”,美化自身的教学形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换下了平时穿的牛仔服,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姿态,换上一副庄重严肃的面孔。他一进教室,全体学生的情绪立刻被感染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气氛凝重。他在简述了总理的生平伟绩之后,动情地范读诗文,悲痛的泪水流下脸颊,教室里一片抽泣之声。这种悲情之美就是教师个性化的形象营造成出来的。
当然,美化教师形象应全方位思考,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有美丑之分。一个“有心计”的老师从来不放过美化自我形象的机会,哪怕是是一处小小的细节。曾有人讲过这样一件事:某大学一位教授,课堂上讲得满头大汗,就掏出一条手绢来擦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原来他掏出来的竟是一只袜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憾事。
四、美的语言
语言美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良好的自我修养的结果,它在最大范围内和最细致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新课程呼唤教师使用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和商讨性的语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不讽刺侮辱学生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语言美是其美育素养的重要表现,有着较高的要求。它一方面应清晰准确、逻辑严密;另一方面又要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融语调美、音色美、语势美为一体。在这方面,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锤炼出堪称典范的教学语言:规范、准确、亲切、生动;节奏鲜明和谐,语调抑扬顿挫,语音自然柔和,音量控制得当,句式富有变化,加之严密而富有情感,她的话令听课人入耳入脑,难以忘怀。有时如诵诗文,令人如痴如醉;有时如发宏辩,令人激情涌动;有时精妙深刻,启人深思;有时幽默风趣,令人捧腹。再比如上海师大附中的高级数学教师胡炯涛在讲“圆锥曲线”时,将抽象的知识化为诗一般的语言:“它不仅有柔和而流畅的外形,而且还具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圆,完美无缺,无可非议;螺旋蜿蜒伸拓,暗示着某种人生真谛;渐进线欲达而不能,激起人们不懈地追求。”半是数学,半是演讲,极具哲理,难怪学生说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了。
教师的语言美不仅可以活跃教育气氛,增添学习情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使他们得到高尚的精神陶冶和强烈的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口拙语讷、辞不达意、表述含糊、拖泥带水,或单调呆板、枯燥乏味,甚至满口粗话脏话、强词夺理、恶语伤人,那就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其内在修养的浅薄,而且轻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重者必然污染学生的灵魂,产生恶劣的影响。
(张允玫山东胶州市第三中学266300;张绍金山东胶州市实验中学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