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即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么宽广。因此,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当作语文学习的纽带和桥梁,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即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同时也把生活引入语文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是对人生的感悟,深入理解这些课文,让它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然而,单纯的阅读、分析是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阐述了这样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去回顾生活中曾遇到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人生体验。学生们的回答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说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些灰心丧气,想等着老师来给解答;晚上一个人走夜路时,一个人在家时总是提心吊胆,希望能有个人来陪自己;阴雨天来学校时,道路泥泞,自己曾想着要放弃,也有的直爽地说,因此就请假不来了。笔者及时地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克服,克服困难才能显出我们的意志品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困难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给了我们答案……由于有了前面的体验,学生再学起课文来就容易感受到其中的情境,就容易受到感染,进而把这一人生哲理融进自己的思想。这样做,既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感悟、运用。
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课文、体验课文、品味语言
课本中有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有许多写景的散文、诗词,学生往往只见其景不见其情,学习起来非常肤浅。要想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必须到大自然中用心灵去感受。
冬季,笔者带领学生们走在凛冽的风中,感受着自然的呼吸,我们观察松柏、冬青,体验着生命的顽强,我们观察光秃的枝条,竟发现了其间孕育着的生命,同学们曾为此而欣喜不已。雪天,我们走向广阔的田野,吟诵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品味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春日,我们踩着松软的泥土,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感受着“母亲的手的抚摸”,真正体会到了文学家们用词的精妙。中秋佳节,笔者和同学们约好,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庭院中,面对明月,高声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展开联想和想像写一篇作文,题为《中秋之夜》。在体验中,学生对自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笔者又发动学生给学校的花草树木挂诗牌。小草的坚韧、白杨的挺拔、杨柳的婀娜、松柏的顽强等等,同学们将其写得活泼生动,含义深刻。在学生眼中,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他们眼中和笔下的自然景物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单调、乏味,没有生命的东西了。
三、让语文活动课异彩纷呈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开展语文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大量的记录、整理、总结。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常常因为问题的解决而高兴得手舞足蹈,也许学生们的观点还很幼稚,但这一学习的过程对学生们会更重要、更可贵。
如,在“让世界充满爱”的语文活动中,笔者发动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父母,观察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人等等,鼓励学生和他们交谈,让彼此心灵沟通,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但锻炼了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这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更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了对自己的爱,对于以前一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事学生们有了深刻的体会。一方面更有利于对课文的学习(如学习《背影》时学生的体验深刻了),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是无病呻吟。笔者认为对人的理解,也许是学生今后生活中最有价值的收获。
四、让学生到课外活动中去学习语文
学校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例如:在足球赛时,笔者组织学生充当解说员,学生们兴趣盎然,时而说球员、时而说裁判、时而说观众,解说中常常妙语连珠。在毫无压力的操场上,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后来学生们再看球赛的转播时不再是单纯地看激烈的场面、精彩的进球,还时常注意到解说员的语言,常常和笔者讨论:哪天哪个解说员说了个病句,哪个解说员用词不够准确。试想:拥有了这样的语文敏感性,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不提高吗?
总之,语文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纽带,要让学生感悟到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语文学习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储备不竭的动力。
(石立山河北省宁晋县凤凰镇中学0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