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宁国话与普通话词汇、语音差异的比较,揭示宁国话的特点与规律。
关键词:宁国话语音方言
广德的南面为宁国,宁国西面跟浙江省交界。宁国县以两种方言为主,一是湖北话,占多数,二是安庆话,占少数。西北部梅林、胡乐、东岸、港口、河沥溪、霞西(一半)等区说湖北话,东南部狮桥(杨山除外)、宁墩、霞西(一半)等区说安庆话。现在城关所说的宁国话,基本上是湖北话的底子,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古入声归阳平。当地人把说湖北、安庆话的人称为湖北佬和安庆佬。
另外还有所谓本地佬,据说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说的是老宁国话。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跟浙江交界的大龙乡(播姓)、黄冈乡(胡姓)、杨山乡(杨姓)、仙霞乡(杨姓、仙姓)、云梯乡和南极乡。其中以南极乡人数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云梯乡除本地佬外,还有少数畲族。据估计,说老宁国话的约有一万人。老宁国话属吴方言,全独声母保留在舒声中。在入声中,古全浊声母字一律读送气清音,不分阴阳入。老宁国话跟浙江昌化话十分接近。[1]
一、宁国话融合安庆话和湖北话的特点,加上当地宁国土话,形成鲜明的宁国方言
1.宁国话是单音节词,普通话是双音节词
(/前为宁国话词语,/后为普通话词语,下同)。例如:
街/街道瘫/瘫痪贼/小偷咳/咳嗽薸/浮萍
客/客人坛/坛子尖/小气本/本钱吓/害怕
饭/米饭面/面条么/什么呵/巴结过/传染
唏/喊叫巧/便宜盘/玩弄抠/吝啬磨/折磨
2.宁国话是双音节词或带子尾的多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数量不多。例如:
麻嘴/涩咸盐/盐碓臼/碓洋镐/镐脚鱼/鳖
冰冻/冰口水/痰灰面/面馍馍/馍哪个/谁
心子/馅疤子/疤腰子/肾砻子/砻坎子/坎
3.宁国话有些词在基本词根后面补缀说明或描述的成分,增强词语的形象性和可感性,普通话则无这样的成分。例如:
被窝笼子/被窝继父老子/继父兄弟伙子/兄弟
喉咙管/喉咙芹菜芽子/芹菜下巴角儿/下巴
指甲蓬儿/指甲手指头/手指
4.艺人、工匠等人的称谓以及对某类人的贬称,宁国话多使用“的”字结构,普通话则为双音节或三音节名词。例如:
收补扎的/篾匠 摇摇鼓的/货郎跳大神的/巫婆
插田的/农民杀猪的/屠户剃头的/理发匠
摆摊子的/小贩
二、宁国话有些词语的义项比普通话多,应用范围广,而有些词语的义项比普通话少,应用范围窄
第一种,词形相同,但词义内涵不同。例如:
不好过:普通话表示不易通过,宁国话意思是有病,不舒服。如:她不好过,没到学校上学。
发毛:普通话是害怕之意,宁国话指发脾气。如:没讲两句话就发毛,脾气太坏。
刁:普通话是狡猾之意,形容词,宁国话,动词爱挑剔,如:嘴刁,要吃好的。
第二种,词形相同,但词义的广狭不同。
歇:除表示休息、停止义,还表示住宿、睡觉的意思,如:太晏着,就在我家歇吧。(太晚了,就在我家睡觉吧。)
驮:除表示背负义,宁国话还引申表示挨到之意,如:驮打、驮骂等。
糟:除有普通话酒糟、糟鱼之意外,还可做形容词,表示肮脏,如:家里搞着糟死着。(家里弄得脏死了。)
木:和普通话一样表示麻木,此外,还表示笨拙、迟钝,如:这小妹儿木得很,一点不活络灵活。
一阵:除作数量词,也可作副词,表示一起、一道儿,如:下班我们一阵家去。(下班我们一道回家。)
一下:除作数量词,也可作副词,表示全、都,如:你怎么把菜一下吃掉着。(你怎么把菜全都吃了?)
三、宁国话与普通话差异的词
“熊”在宁国话中除作名词外还作动词,指训斥,如:老板把他熊着一顿。
“猴”由名词引申出动词用法,表示渴望得到,如:吃着碗里猴着锅里。
“沙”在宁国话中还有两种形容词用法,一是形容西瓜瓤茎较多,有点老,如:这个西瓜是沙瓤子;二是形容吃到或接触到夹杂着沙子的东西时的感觉。如:饭里头有沙,吃着沙嘎嘎地。
“摸”除有普通话里的动词用法外,还可以作形容词用,形容动作过于迟缓,如:她做事几摸,洗个碗半把天。由此人们常把做事磨蹭、缓慢的人称为“老摸”。
“野”除了作形容词,如野花、野草,还可以作动词,表示长时间在外面游玩,含贬义,如:这伢子整日里在外头野。
“寡”在宁国话中除了和普通话一样,可以组成寡妇外,还可以组成寡手(空手)、寡饭(吃饭没有菜,多为客套话)、寡话(废话)。句子如:今朝没有么菜,让你们吃寡饭了。|尽说寡话。|没有么好东子招待你们,坐着寡寡。
普通话表示买的意思,宁国话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词语,如:买布说扯布,买卤菜说沾卤菜,买肉说称肉,买油、买酒可以说打油、打酒,买小猪可以说捉小猪,卖中药可以说抓药。
“能”在宁国话中还有好出风头,好占上风的意思,带有贬义色彩,如:没有人做这事,就你能!|你看她能着么事地。
其他例子还有:认生:小孩子怕跟生人接触。来哉:来往。如:我们已经好多年不来哉了。赶情:送礼。凑份子:给办婚丧大事或遇到困难的亲友熟人送上自己的一份礼钱。出水:给房子盖顶,好让雨水落下,是建房的最后一步,一般要请客吃饭。办酒:摆酒席。下请帖:发请帖。上席:客厅中正对门的两个位子,是最尊贵的两个位置。
四、宁国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
宁国话与普通话除了在词汇上有上述差异外,在语音上与普通话也有明显差异。宁国话声母虽分平翘舌,但不分鼻n、边l音,大多是有边音无鼻音。韵母发音不分前后鼻音,多数是有前鼻辅音无后鼻辅音,或处于不前不后的位置,受赣方言影响较大。
宁国话语音特征是平翘舌都念作平舌,n和l不分,无ng声母,an和ang不分,部分舌面音j、q发成舌根音g、k(如“家jia”发成“嘎ga”、“去qu”发成“剋kei”),前后鼻韵母处于中间状态,阴平是低降调21或31,阳平是高升调35,上声是曲折调213,去声是高平调55,无儿化。
五、下面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介绍宁国语法特征
1.词法
(1)附加。广泛附加词缀“子”是宁国话词法的一大特色。北京话加“子”缀的词,方言一般也加“子”缀,如:房子、胖子等。北京话里不带词尾或只带“儿”缀的词,方言往往都加上了“子”缀,如:老头子、面条子和麻雀子、嘴唇子等。这样,相对来说,宁国话内带后缀“儿”的词语就少多了。
表示方位的词,宁国话普遍带有后缀“头”,如:上头、高头、下头、里头、前头、后头等。相反,说上面(边)、下面(边)、前面(边)、后面(边)、里面(边)、外面(边)的要少得多。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宁国话只有“我们”,没有包括式的“咱们”。如要表示包含对方在内,方言习惯上说成“我们两个”或“我两个”。
一些原是外来的东西,宁国话内老辈人口头上仍保存着词根前加“洋”的习惯,如称“西红柿”为“洋柿子”、称“水泥”为“洋灰”、“钉子”为“洋钉”等。
(2)重叠。宁国话中形容词重叠方式较丰富,单音形容词重叠用两种格式:AXX式,如:潮唧唧(湿漉漉的样子)、老格格(年纪不大,说话老成)、青丝丝(青翠的样子)等;还用XAXA式,如:铁硬铁硬、雪亮雪亮等。此外,单音形容词后附加“不XY”变成“A不XY”式也是江淮官话区较普遍的形式,如:酸不拉叽(味道酸溜溜的)、直不隆冬(说话直,不善辞令)等。
2.句法
反复问句。一般说来,“可VP”和“VP不VP”这两种反复问句不在同一方言里并存,宁国话中这两种问句却普遍共存,例如:可吃烟?(=吃烟不吃烟?)/可好看?(=好看不好看?)(鲍明炜,1993)。张其昀(1994)提出:江淮方言里表示正反问有:并列式、副词式和合用式三种。副词式中的疑问副词除“可”外,还有“克”、“还”,合用式是并列式与副词式的合用,如:还去不去?(=去不去?/还去?)
综上所述,现今宁国话是在多种方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词汇、语法、句法上有其自身特点。
注释:
[1]叶祥苓:《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方言,1984年,第4期。
(陈飞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