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3554

[ 郭毅峰 文选 ]   

文体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 郭毅峰

  近年高考语文阅卷,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答案语句间逻辑关系不清,张冠李戴,混淆主客体关系,思维混乱。此症结在于阅读现代文时多凭语感,感性认识占上风,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以逻辑思维贯穿阅读的整个过程。我们应重视阅读逻辑关系这方面的研究。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坚持“自觉创情景,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事实,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其中“思维为主攻”的观点,为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诱思探究各种文本指明了方向。
  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诱思探究,应重点突出思维逻辑的引导和提升。下面从文体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角度来研究阅读思维培养的问题。
  
  一.论述(说明等)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阅读论述类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其诱思探究的重难点应落在文段的各种逻辑关系的研究上。我以教学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为例说明。
  1.转折逻辑关系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好)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是文章的第一段,从全文逻辑关系上看,它是提纲领起段,因此设置诱思问题,对迅速读懂全文至关重要。问题是这样设置的:
  请找出《〈呐喊〉自序》第一段这个长句的三个核心词,并说说它们跟全文的关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较难,要用到句段间的逻辑知识来分析解剖方可答准确。句中有三处转折,“转”后内容是主要内容,第一处“并不以为可惜”即“并不以(之)为可惜”,“之”就是前面的“好梦”,可知第一个核心词是“好梦”;第二处“(但)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寂寞”一词,后面还有一次补充,可知它是第二个核心词;第三处是“而”后句,复杂一点,要理清因果方能判断,“能全忘的一部分”是因,“呐喊”是果,弃因留果,可知第三个核心词是“呐喊”。从“好梦”到“寂寞”再到“呐喊”,可知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后文就是按这个线索结构行文的。可知三个核心词“(好)梦”“寂寞”“呐喊”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总结规律:一般转折逻辑关系的句段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即是意义重点。
  2.因果逻辑关系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诱思探究问题:请概括这个复句的意思。
  一般顺序的因果复句,句意从“果”中概括。第一分句,“已”是停止的意思。“不能已于言”是“不能不说话”的意思。“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就是“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不说话的人”。这个句子是三重否定,三重否定还是否定。结合“本以为”解释出第一个分句句意:原来是并不急于要呐喊。再结合“但”字理解第二分句句意:现在要呐喊战斗。两个分句句意是:否定了原先的认识,强调现在要呐喊战斗。又从第三分句“所以”知道第一、二分句是原因,第三分句是结果,主要强调结果。到此,我们就概括出《呐喊》写作的第二个目的:鼓舞前驱者,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
  总结规律:一般因果逻辑关系的句段抓住结果部分的内容,即是意义重点。
  3.并列逻辑关系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诱思探究问题:本段是一个什么关系的句群,请从句群角度概括本文段的意思。
  上面已分析出第一分句意思是:鼓舞前驱者,使他们勇于冲锋陷阵。根据第一复句分析方法,可知第二复句的意思是“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即《呐喊》写作的方法。第三个单句说“不将寂寞(意思是孤独冷清)传染做好梦(梦想维新救国、科学救国等)的青年”,实际是希望《呐喊》能唤醒这些青年加入战斗行列,这是在说明《呐喊》写作的意义。
  句群的三句话靠“至于”连接,它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提一事。由此可知本句群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概括段意应用归纳法。这样,我们概括的段意是:写作《呐喊》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总结规律:并列逻辑关系句群(段),将各句主要句意合并就是语段的意思。
  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个重点逻辑关系外,我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总结出的阅读逻辑关系还有:总分(总)、解说、承接、递进、选择、假设、目的等。利用这些逻辑关系来读解论述类文章,往往会很快读懂文章内容。同时,很快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说(传记等)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小说往往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任务,其他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下面以教学几篇经典的中外现代小说为例说明小说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1.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阅读鉴赏小说主题最好用聚合思维。
  小说问题探究1:读鲁迅的《祝福》,探究各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聚焦讨论探究一个核心问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与学生交流后,板书图示如下:
  
  
  
  
  聚焦探究可知,鲁四老爷作为封建贞操观念载体和维护封建秩序的代表,柳妈作为封建迷信观念载体,婆婆是行使夫权、(家)政(大)权的象征,大伯是族权的象征,四婶是神权的象征,卫老婆子是惟利是图的象征,周围的人是愚昧、冷漠的象征。从次要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看,“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语),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可见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再聚焦深入探究可知,根深蒂固的封建秩序、封建贞节观念、封建祭祀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深深地毒害国民的精神,造成民众的麻木愚昧、冷漠无情,甚至残忍。连祥林嫂本人也深受影响,陷进贞节观(如再嫁时撞香案)和封建迷信(如捐门槛赎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小说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解救一群麻木愚昧的国民,解救的办法是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由上例可见,提升聚合思维能力,有利于解读小说人物,归纳作品主题。
  (2)阅读鉴赏小说还可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互使用,更容易读懂作品。
  小说问题探究2:读鲁迅《药》,看标题“药”有几方面含义?
  发散思维探究出的含义有:
  ①标题与情节。药与中心事件有关: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勾连华、夏两家,呈明暗两线。
  ②标题与人物。买药一方: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群众)。卖药一方:康大叔(刽子手)、夏三爷(告密者)、红眼睛阿义(狱卒)。谈药一方: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茶客),看客(群众)。群众把革命者的血当药吃,可见群众的愚昧;革命者为群众奋斗而牺牲却不被理解(反而享用其血),可见革命者的悲哀。
  ③标题与主题。a.药。——老栓夫妇用辛勤挣来的钱去买人血馒头,认为它是治病良药。b.药?——小栓吃“药”后还是死了,这药成了个大问号,说明他愚昧麻木。c.药!——鲁迅把华夏两家的悲剧写成小说《药》,用它揭示了人们的病苦,起到了唤醒群众的作用,是剂良药!通过三方面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主题:a)用革命者的鲜血当作治病的良药,人血馒头不是治病的良药;可见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b)只有唤醒民众、摆脱封建精神毒害、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2.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属于线性思维。解读鉴赏小说的情节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要用上这两种思维。
  (1)顺向思维
  小说问题探究3:读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看别里科夫有哪几方面“套子”?主要是哪条?说明什么问题?
  利用顺向纵深思维逻辑思路,可以形成如下顺向线性思维流程:
  ①套身体→②套生活→③套思想→④套全城人→⑤套进坟墓
  通过深入思考,即可分析出人物几方面性格及作品主题: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2)逆向思维
  小说问题探究4:读莫泊桑的《项链》看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利用逆向倒推思考的逻辑思路,也可以很快形成如下逆向线性思维流程:
  梦想←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
  通过逆向思考,也可分析出人物几方面性格及作品写作目的: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失项链的悲剧,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缺乏经验,缺乏涉世能力,缺乏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识本质,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3.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这两种思维实际上属于比较和鉴别的逻辑思维范畴。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事物的认识要用上这两种思维,阅读者的认识才更容易产生质的飞跃。
  小说问题探究5:读孙犁的《荷花淀》两处人物对话,并比较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各自的心灵和性格。
  用求异求同思维来解析:话别一场人物对话,妻子察言观色,紧问不放,丈夫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一个机敏多情,一个憨厚纯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是爱国爱家,深明大义;探夫一场对话,几个妇女性格不同(温柔害羞、开朗直爽、含蓄稳重、性急冒失),但心灵相同(爱夫爱家爱乡爱国爱生活爱民族,深明大义)。从人物的共性看作品的普遍意义:夫妻之情、家国之爱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4.联系观思维和发展观思维
  小说所反映的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发展的,因此要用辩证法联系观思维和发展观思维去解读它,才会较快地读懂作品。
  小说问题探究6:阅读孙犁的《荷花淀》,分析景、人、情三者关系,认识作品主题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修养。
  用联系观思维和发展观思维思考,分析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人物的性格、精神也在景物美和人情美中发展而丰满起来。
  
  三.散文(诗歌)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
  1.原点思维和显隐思维
  散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充沛,可表现各个时期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人们的思维,习惯运用纵横向解读内容,而忽略散文文体本身;人们的思维,习惯认为散文题材、内容、语言含蓄难读,而忽略了散文本身的抒情性。从散文文体本身特点去解读散文,就是用上原点思维去解决问题;把散文的情感转换为散文的题材、内容和语言要素去领会散文主题及写作目的,就是用上显隐转换思维去解决散文问题。
  所以,散文类文章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首先应是原点深掘思维和显隐转换思维。
  散文的原点有“形”和“神”,从原点深掘下去的思路如下表:
  
  
  
  
  散文的行文一般依顺着情感的“显”与“隐”的互相交替,循环次进。“显”就是感情直接抒发的部分,“隐”就是感情间接抒发的部分(表现为“意象+特征”)。其构成方式就是:显→隐→显→隐……→显。
  下面以教学《荷塘月色》为例来解剖原点深掘思维和显隐转换思维的运用。
  《荷塘月色》的情感交替的构成形式如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显)→游荷塘四周见荷塘四周的景色(隐)→便觉是个自由人(显)→荷塘上的月色及月色下的荷塘(隐)→看到树色灯影听见蛙声蝉声(隐)→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忽然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隐)→回到家门什么声息也没有(半显半隐,暗含“又不宁静”之意)。
  可列表分析:
  
  
  
  
  
  2.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
  (1)想象思维
  散文的思想,往往在作者的想象中完成。例如下表所示:
  
  
  
  (2)联想思维
  散文的形象,往往靠作者的联想来丰满。例如下表所示:
  
  
  
  
  
  
  3.比较思维和模拟思维
  散文的语言,往往靠读者的比较和模拟来辨别优劣。譬如,修改语病有“补”“删”“换”“调”等,我们也可以模拟这种思维来比较鉴赏散文的语言。例如下表所示: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阅读思维诱思探究的一部分总结,难免挂一漏万(如诗歌、传记等文体的思维教学实例,限于文章篇幅,都没有选写进去),况且各种文体的思维逻辑应用又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为用的,如此分谈,只是为了论说的方便。不管怎样,它实实在在地使我的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受益。现在写出来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希望对阅读教学有点帮助。
  
  郭毅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王玲

文体阅读的诱思探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