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596

[ 王芳 文选 ]   

追求诗意的盲校语文课堂教学

◇ 王芳

   视力残疾影响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盲校,语文是缺陷补偿的重要课程。盲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把系统的语文知识高效率的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积淀文化、增长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追求。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展示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为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帮助他们从黑暗的世界迈向光明的新天地。
   一.少些讲解,多点诗意——创造审美的意境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还要有从事语文工作所必须的敏感多思。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平淡的教师能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对美和光明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视障生主要依靠听觉获取有关的知识,头脑中记住的许多词语由于缺少表象,虽能运用,但因头脑中没有这些词的形状而往往错用,造成语非其意的现象,影响了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课堂需要投入、体验、感动,少些讲解,多点诗意,对视障生来说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而又易于见效的教学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一段,可进行用词准确的教学,并能运用学校废置的菜地,让学生真正自己去体味一下百草园的草、虫、静等,然后带领学生反复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再加上教师富有激情语言的描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以情激情,和作者共鸣,和教师情感共鸣。教师充满诗情的引导,让语文富有了诗意,让学生感受了诗意,同时语文教学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生机盎然。
   二.心灵对话,追求创意——放飞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让师生在心灵对话中感受激情,享受语文精神的滋养。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协同达到的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力最现实的心理成份,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
   根据视障生依靠听觉认识世界,凭借声音感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诱因,坚持“口脑并用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动脑,让其思维始终伴随着教师的诱导旋律而共鸣,形成一曲优美和谐的交响乐,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看书,思考,想象,质疑,唤醒心智,放飞想象。如《桂林山水》,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之情。而视障生从没有看过山川的秀美,泉水的清澈,很难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因此,采用心灵对话,配上潺潺流水的音乐,训练学生美读。引导学生抓传神之笔,入情入境,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对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静、清、绿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启发思维,以味导味——交融互动情满堂
   新课程的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照亮了迷津。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全身心的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师生心灵融通。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共同品味和欣赏,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蕴味。从而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就会积极思考,以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等灵车”一段,“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引导学生思读回味,边悟边读。先诱发学生思考: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和耐心是不是矛盾?然后经过诱导启发,学生悟出了焦急是急切盼望早一点见到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不管天气多冷,也不管要等多久,一定要看到总理的灵车,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却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亿万人民爱戴总理、怀念总理的一片真情。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对话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活化了语文空间,使两者相得益彰,此时无声更有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空洞无物,少情;教师教学打动不了学生心理,少趣;教学解决不了问题,少味。盲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视障生的身心特点,师生融为一体,做到情之始,趣之中,味之末,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这就是要追求的诗意的盲校语文课堂。
  
   王芳,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追求诗意的盲校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