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15

[ 牛传福 文选 ]   

洗却“浮华”,求“真”求“实”

◇ 牛传福

  新课改的实施让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使课堂真正具有了发展人的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师生们认识到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但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二大方面,“浮华”风与“套板”“模式”化。
  “浮华”风的主要表现是:教学热衷于形式美,求异求精彩,华而不实,秀而失真。课改似乎在进行,课堂表面很好看,可有的语文教学内容明显空了。有些语文课,教师忙得不亦乐乎:或深情表述、或激情演讲、或放唱片、或出示课件、演示技法,欲将个人才艺尽显于众。学生那一方则更热闹,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部分教师便让学生动起来了,他们或说或唱、或笑或跳,讲相声、演小品、猜谜语、看录像、做游戏、制玩具等等,语文课堂成了生活大舞台。表面上看课堂合作多了、探究多了、小组活动多了、讨论对话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以前丰富了,学生表达机会多了,然而这种类似于作秀的课堂很好看,热热闹闹,效果却并不理想,实实在在的东西少了,语文味越来越淡了,这种经过华丽外表包装的课堂和作文写作一样,也正走向假大空,走向了“浮华”。
  “模式”化的表现主要是写作教学类似于过去的“八股文”,老师总要求学生表达的主题要健康积极,结构上要如何如何开头,又要如何如何结尾,学生习作出现了“套板”习作,像上面所说的“一套”、“二凑”、“三编”就是“套板”“模式”化的做法。“模式”化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表现主要是部分老师教学形式呆板单一,“满堂灌”、“一言堂”,讲风太盛,分析课文总还是主题、结构、特点等等。
  以上列举了在新课改背景下还存在的一些不足。笔者从教十多年了,这些不足在笔者教学中有时也难以避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笔者对语文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语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求“真”、求“实”,洗却“浮华”。
  那么,怎样摒弃“浮华”呢?
  首先,要真正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比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的,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它能教学生学会学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要注意:一、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但并没有讲学生是主角,而要坚持教师是主导者,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二、合作不等于自由交流。合作学习要做“实”,不可形式化,更不可做“秀”。合作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要把握合作的时机,一般在学生个人难以完成一件事或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分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教师要巡视倾听,掌握合作交流动态,及时引导。三、探究不可浮于表面,要做深层次挖掘。探究要让学生自主尝试、体验,让其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能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个性。防止探究课患“多动症”、“浮躁病”。
  其次,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不可盲目求“花哨”,要讲求必要性、有效性。多媒体的应用,要根据需要而定,不可滥用,要懂得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到课件。语文课不是视听欣赏课,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忽视了听、说、读、感悟、赏析等能力的训练。
  再次,赏识教育要适度、有效,不可过分、极端。赏识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肯定学生,赞扬比批评的效果好,但又不能走向极端。有些公开课上,“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行!”还有掌声等充斥着课堂。词语读正确了,课文读顺了,答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都给予赞扬,有的甚至不够正确的也有了掌声,常此下去,这种简单过度的赏识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赞赏方式。我们不可一味地肯定,要指出错误的并分析订正,赞赏的话要有针对性,要适度。对后进生,回答问题积极、有正确表现的,应及时给以肯定表扬,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优秀生,要引导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
  最后谈谈实与真。实与真这二者其实是分不开的,实即教学内容要丰富、实在,立足于教学之本;真即要真教真学,而不是流于形式。作为语文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探求语文教学规律。教和学都要从实际出发,认识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本改变语文教学混杂无序的自发经验型、“浮华”型现象,使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工作走向求实、求真、有序、科学。
  作文教学要拂去浮华,回归本真。作文教学应以生活为本,让学生靠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写作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外在的任务,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需求、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走进生活才能写好文章;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练笔阶段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写,无框框条条限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正向、逆向等多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用智慧的语言表达自己智慧的思想;摒弃学生千文一面、空话套话、人云亦云、浮光掠影的浮躁文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和统一标准;写作中可以独立构思,可以相互讨论,只要学生“写”,“不抄” “不套”就行,不要加以干涉;评价要灵活,不下“虚浮”式评语;在选材、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要自由,顺应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写真话抒真情,“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课堂教学离不开实与真,作为教师我们要记住:课改无论怎么改,都必须教学生学真知,长真才,悟真理。我们的课要实在,而不一定好看,要真正管用。教育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求善,语文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教学,又要关注美好品质的培养。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学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有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在理解上有片面性,比如新课程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似乎就是不需要进行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好像就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些都是对新课改片面的认识。真正的语文课需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重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视语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求真求实,以学科为本,以学生为本,以阅读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即立足于学科本位,让学生走进文本,立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特点;以学生为本即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又不可忽视教师的角色作用;以阅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念变幻万千,可是最基本最实在的就在于学生读了多少书。语文须以读为本,这是真而实的方法,要提倡广泛阅读,大量读书,提倡诵读,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以语言为本就是把语言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把语言素养的提高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真而实的语文课应该是生成性的丰实的课。一节课不应只注重预设的结果,而是要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智慧的碰撞,这是既有资源生成的过程,又是状态生成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相互讨论,生成新的东西,课堂上有发现和探究的味道,而不是老师简单的传道、解惑。真而实的语文课需要常态下的平实,教师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而实的语文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真正的完美的语文课是没有的,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而实的语文课应该是积极反馈的课,学生喜不喜欢,愿意听了吗?是不是睁大眼睛竖起了耳朵?求“真”求“实”的另一内涵,是就教师本身素养而言的。作为教师要勇于解剖自我,直面自我。在充斥着虚假、欺骗和浮夸的时代,我们站住脚没有,我们自己读书没有,教学理念学习知识更新没有,究竟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多高,高考试卷做了没有,下水作文写了没有……作为教师,要勇于求一个“真”我,找出不足与差距,充实自我。
  “真”“实”与“活”“效”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矛盾的。“活”的含义是:首先师生都需要源头活水;其次教师课要上得活,学生要学得活,成功的课堂要做到引入课题活——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教学形式活——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活——探索要有活力,课堂上师生共鸣沟通,思维要有深广度,见解要有创新度;结尾活——课堂结尾可留一定的悬念。“活”课的实质,是追求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的高程度。要注意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尊重,相互和谐,让学生充分参与。“活”的课堂要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要让差生也动起来。活的课堂往往与“趣”、“新”是分不开的。教学要有创意、理念要新,有的环节出人意料又入乎情理,有教学创新点,有教学个性。“效”即教学要讲求效率,这是求“真”求“实”的目的。为师者,要培养效率意识,减少无效劳动,改变授课随意性大的缺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某篇文章的能力,课堂上尽量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尽量处理好每一个问题。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纠正部分学生回眸重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不良习惯,指导他们掌握有效方法,提高效率。教学内容如何取舍,要考虑有效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有效知识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未知”的,一个是学生能够学会的,而教学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因此,可恰当科学地增删教学内容。对任何教材都能完全“照本宣科”,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让学习时间前移,课堂时间有限,可让学生提前钻研;另外优化课堂结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显著手段。要合理有效地剔除无效教学环节,统筹课堂动态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最终要以学生认知、情感的建构为标准,精练才是效率;学生自我习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才有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主动探究、合作,获取知识,这才会真正地提高效率,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回归。
  作为一个从教工作者,应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教育教学现象,时刻反思教学行为,准确深透地理解、贯彻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摒弃“浮华”之气,追求“真淳”教风,让我们的课堂既精彩,又扎实。
  
  (牛传福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一中 237400)

洗却“浮华”,求“真”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