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孙绍振 经典小说解读 ID: 427892

[ 孙绍振 文选 ]   

[1-3]《祝福》: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

◇ 孙绍振

一、最精彩的死亡

鲁迅是个大艺术家,但是他和巴金、郭沫若、曹禺、茅盾、老舍、张爱玲和钱锤书不同,他不大会写爱情,却很擅长写死亡。他一共写过八种死亡,巴金和他比,可谓望尘莫及。你看巴金《家》《春》《秋》里写了那么多死亡都是差不多的,有些还是重复的。而鲁迅写死亡,每一种都不一样。今天时间有限,先讲我认为鲁迅写得最成功的一种死亡。你们猜猜是哪一种呢?(一同学Q!)大家想想,我会不会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呢?我提示一下如果我同意阿Q的死亡最精彩,我今天还会来作这个讲座吗?大老远的,一千多公里呀!我的真实想法是,阿Q的死亡是相当成功的,但还不是最成功的因为Q死亡的写法是有缺点的,什么缺点?现在不能讲。我先讲一个写得最成功的死亡——祥林嫂的死亡。

从哪里提出问题呢?问题提得不是地方就失败了一半。问题要提得好一是要新颖,就是从人家忽略了、没有感觉的地方开始二是要深刻,有很深邃的潜在量,有从表层通向深层的可能。就像中医里讲的穴位一样,一点深刺,全身震动。

我从两个地方提出问题。

第一个是鲁迅早期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为什么说是早期,而不说第一篇小说呢?这里有讲究。因为它不是第一篇,这一点现在不方便讲。你们印象中的《狂人日记》里面的关键语句,就是“吃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若两个字是,吃人!,”这里有一个矛盾,一方面,这是小说的思想精华所在,甚

①根据在东南大学的讲座录音记录整理

至可以说是历史价值所在。不管有没有读过《狂人日记》,只要是读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会知道这句名言。但这只是从思想价值而言,若从艺术价值上来说呢?就有值得怀疑之处。因为《狂人日记》所说的“吃人”是象征的,象征只是一种思想,带着很强的抽象性,而不是感性形象,作品中的“吃人”,恰恰是狂人的错觉、误解。比如怀疑医生叫他好好养病,是要把他养胖了吃,自己也曾经和哥哥一起吃过妹妹的肉。陌生女人骂孩子,也造成了被吃的恐惧等等。几乎所有“吃人”的恐怖都来自狂人的幻觉。这些不足以支持中国历史全是“吃人”的主题。我的意思是说,作品的思想和作品的感性形象之间并不相称。从艺术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主题并没有完成,思想的宣泄和形象的构成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

那么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完成了“吃人”的主题呢?我觉得应该是在六年以后的《祝福》里在祥林嫂的悲剧中。虽然《祝福》中没有“吃人”这样的字眼,但是,祥林嫂的悲剧显示,她是被封建礼教的观念,对女人、对寡妇的成见、偏见“吃”掉的。她的悲剧的特点是没有凶手,如果有说凶手,就是一种观念。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契机。

第二个,有人说鲁迅在日本“弃医从文”并不像他在《呐喊》自序里讲的那样冠冕堂皇是在上细菌课之前在新闻短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探子,被日本人抓去枪毙,而麻木的围观者恰恰是中国人。这使他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因此想到“愚弱的国民”,即便身体再健康,也只能做两种人一是杀头的对象,也就是示众的材料,二是观的看客。因此中国的问题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思想和精神的问题。有人说,这不一定是老实话。有人甚至提出怀疑,日本细菌学课程之前有没有放映过新闻短片,都还是个问题。

他们说,问题出在鲁迅成绩不太好,有点混不下去了。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一个地处偏远的大专水平的学校,鲁迅的成绩单我在20世纪60年代就看到过最好的分数是伦理学,讲道德人心的属于文科性质,是80分,其他的成绩都是七十几、六十几分,其中解剖学就是藤野先生教的。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这位先生特别喜欢他,特地给他添改笔记,还给他打过高分以至于引起了周围日本学生的怀疑是不是漏题给他太偏爱中国学生了?看来,鲁迅的记忆可能有误。成绩单上的解剖学成绩第一个学期60分,第二学期59分,平均59.5分。这个藤野先生也真够古板的了,这么喜欢的一个学生就那一分也不饶他。我没有研究过教师心理学但我有做教师的实际经验。我的学生,如果我觉得他有天分、有前途或者人格高贵,那一定不是59分了,随便加它个20分都是可能的!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临走的时候,还拿一张照片送给他,还要写什么“惜別”,给人打59.5分还惜别个什么劲呢?所以有人就说鲁迅是因为不及格,混不下去了。我研究了一下,好像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按照学校的规定,两门功课不及格才要留级,會迅只有一门,还可以升级,无非要补考一下。再往细里研究,鲁迅成绩的排名怎么样呢?全年级一百六十多人,鲁迅考了八十多名,一个中国人,才到日本,用日文考试,在全班是中间可能偏上一点还算过得去的嘛!要混是可以混下去的。可以相信鲁迅不是为了59.5分而退学,而是认为疗救中国的国民性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他后来也不去读大学了,就跑到章太炎那里去学文字学,同时拼命自修西方小说,翻译西方小说。

五四期间妇女婚姻题材的文章很普遍,许多人写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吃人”,但是成为经典的,能进入我们大学、中学课本,并且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的,只有《祝福》。当然,经典是各种各样的,有些经典只有历史价值在当时很重要,很有贡献,但今天读起来却索然无味。为什么?因为它的思想、形式和产生的那个时代联系得太紧密了离开那个时代,后代人读起来就会感到十分隔膜。像五四时期风靡一时的郭沫若的《女神》,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当代青年是读不下去的。而《祝福》却是另外一种经典,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有当代阅读的价值。因为它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生命力在哪里呢?就在于它吃人”的主题比《狂人日记》要深刻、丰富得多。

全篇没有一个“吃人”这样的字眼,但是人物命运的每一个曲折,引起的周围反应都显示祥林嫂之死没有凶手,凶手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关于寡妇的观念。这种观念堂而皇之神圣不可侵犯,但却荒谬而野蛮完全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成见。

要把问题讲清楚,不能从什么是封建礼教的概念、定义讲起而是应该从文本、从情节中分析出来。请允许我从祥林嫂死了以后各方面的反应讲起。

二、悲剧的凶手荒谬的自相矛盾的偏见

“我”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进来冲茶的茶房说:“还不是穷死的。”这好像不无道理,她毕竟是当了乞丐,冻饿而死的。

但这是终极原因吗?在它背后是不是还有原因的原因呢?那她为什么会穷死呢?是因为她被开除了。她为什么会被开除呢?是因为她丧失了劳动力。可是她原本劳动力是很强的呀!最初到鲁家,鲁四奶奶不是庆幸她比一个男工还强吗?原因的原因是她的精神受了刺激。什么东西使她受了这么严重的刺激呢?这就深入问题的关键了。

一切都因为她是寡妇,而且是再嫁的寡妇。

按照封建礼教的成规,寡妇要守节。五四时期写妇女婚姻题材的小说,大都写封建礼教要寡妇守节,可是寡妇不甘。鲁迅偏偏不写这个。他写祥林嫂不想改嫁,不写她不能改嫁之苦如冬天晚上没人陪呀,被子里没有热气呀,屋角破了没有人来修理啊,等等。他写祥林嫂不但不想改嫁,而且从婆婆家溜出来。为什么溜出来?《祝福》里没讲,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里说婆婆想把祥林嫂卖掉,给祥林的弟弟娶媳妇。这可信,除了别的原因以外,还因为夏衍和鲁迅是同乡,他对那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深刻的体悟和理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值得分析,公开出走,像娜拉那样是不行的。因为在农村、山区,封建礼教很严酷。丈夫死了,妻子就成了丈夫的“未亡人”,也就是等死的角色。这就是封建礼教的夫权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丈夫死了还是属于丈夫的。鲁迅在小说里,情节展开得很深刻抢亲,违背她的意志是婆婆卖了她,让她去当别人的老婆不是违背夫权了吗?不!封建礼教还有一权,那就是族权。儿子属于父母,丈夫死了,属于自己的妻子就自动转账到了婆婆名下。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礼教内在的第一重矛盾就是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之卖出,卖出就不能守节。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力强制为特点,而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

鲁迅如果写祥林嫂想改嫁,那样就只有夫权一重矛盾了,思想就比较单薄而把祥林嫂放在夫权让她守节、族权强迫她改嫁的矛盾下,其“荒谬和野蛮”就得以深化。按理说写到这一层已经很深刻了可是鲁迅并不满足。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从鲁迅让祥林嫂的丈夫和孩子死掉让她又回到鲁镇看出来的。小说的情节是虚拟的,鲁迅为什么这么残忍让他所同情的祥林嫂雪上加霜,遭此双重的惨祸呢?就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夫权与族权有矛盾,那是人间的事,那么到了地狱里到了神灵那里,应该是比较平等的呀!回到鲁镇让她遇到对她完全是好心的柳妈。

柳妈告诉祥林嫂你倒好头打破了留下了一个疤可还是改嫁了,在人世留下了个耻辱的标记,这个问题还不大,但你死了以后到了阎王爷那里怎么办呢?两个丈夫争夺你,阎王是公平的,就把你一劈两半,一人一半。阎王代表什么权力呢?神权。神权居然是这样的一种“公平”。照理说,祥林嫂可以申辩“并不是我要改嫁,是他们强迫我改嫁的呀,你不能找我算账。真要劈两半的话,应该劈婆婆嘛!”可是,阎王爷是不讲理的。这样,鲁迅之所以让祥林嫂回到鲁镇碰到柳妈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就是要通过她的处境来显示三个不讲理夫权是不讲理的,族权是不讲理的,神权也是不讲理的。鲁迅把要寡妇守节这一套设置在三重野蛮而又荒谬之中。

礼教不讲理,人不讲理,神都不讲理,这就是鲁迅第一层次的深刻。

鲁迅的第二层次的深刻在于这种荒谬而野蛮的封建礼教观念,是不是封建统治者、封建地主才有的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鲁四老爷是封建统治阶级他有这种思想,看见祥林嫂头上戴白花就皱眉头,鲁四奶奶有这个思想她不过是不让祥林嫂端福礼,但这不够荒谬。荒谬的是这种思想不仅他们有,而且跟祥林嫂同命运的人也有,就是柳妈,这种观念在她那里也是根深蒂固的。虽然鲁迅没有点明柳妈是寡妇但从情节的上下文看来可能也是寡妇,资深寡妇,何以见得?因为似乎她当寡妇的经验很丰富。没听说她丈夫来看她,她也没像长妈妈那样回家探亲什么的。大体可以断定她是跟祥林嫂同样命运的女人。她坚信菩萨把祥林嫂一劈为二是公正的,劝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这种寡妇罪有应得,被统治阶级也当作天经地义这才叫可怕。

三、“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要特别提出?

荒谬野蛮的观念已经深入被压迫者的潜意识里,并且深入骨髓,荒谬到感觉不到荒谬了。举一个例子。祥林嫂在改嫁被抢亲了以后,很快丈夫得伤寒症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又回到鲁镇。这个时候鲁迅在《祝福》里面独列一行,写了一句话: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读者早就知道她叫祥林嫂了,这不是废话吗?其实这里用意非常深刻。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为什么叫祥林嫂?因为她第一个丈夫叫祥林。她姓什么,叫什么名字谁都不知道。但是问题来了,嫁了第二个丈夫,此人名曰贺老六。再回到鲁镇来是叫祥林嫂还是叫老六嫂比较妥当呢?或者为了全面起见干脆叫她祥林老六嫂算了。你们说说?(众说不清……大笑声)“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对这么复杂的文化学术问题,就自动化地、不约而同地“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有一个自动化的思维套路,只有第一个丈夫算数,“好马不配二鞍”呀,“烈女不事二夫”啊,嫁第二个丈夫是罪恶呀!思想的麻木,以旧思想的条件反射为特点。

这虽是一个极小的冋题,却可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作一点文化比较。比如说,在西方,包括在俄国,女人嫁了丈夫以后,是要改姓的。譬如普京娶了老婆,他老婆的名字后面要加上普京的姓,变成阴性的,叫普京娜。如果从俄语第二格来理解,就是属于普京的。比如说,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是个女权主义者,不得了,用美国话来说是非常aggressive也就是非常泼辣的。她嫁给克林顿以后,不久也改姓了:希拉里-克林顿。又比如说肯尼迪的老婆,她原来的名字叫杰奎琳,她嫁给肯尼迪,就改为杰奎琳-肯尼迪。但是她后来也跟祥林嫂一样,丈夫死了,又嫁了一个丈夫,是希腊的船王,名曰奥纳希思。她的名字后面,加上奥纳希思的姓。她过世之后,墓碑怎么刻呢?美国人也没有讨论。我出于好奇心去看了一下,是杰奎琳-肯尼迪-奥纳希思。嫁了两个丈夫,刻在墓碑上,堂而皇之。但中国人的观念不一样,要叫她祥林老六嫂她一定很恼火。但是叫她祥林老六嫂是很符合逻辑的,“仍然叫她祥林嫂”,是不讲理的、荒谬的、不合逻辑的。但是,大家都习惯于荒谬,荒谬得麻木了,荒谬得失去思维能力了

被侮辱、被损害,却并不感到不合理,不觉得可悲也不觉得可笑,这种悲剧这种悲喜剧,是不是更令人沉痛?荒谬而野蛮的观念,成了天经地义的神圣观念,成了思维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麻木思维的套轴。

四、“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句话为什么会置祥林嫂于死地?

更严重的是这种观念不仅被统治阶级广泛接受,而且被侮辱、被损害最甚的祥林嫂自己也有。当柳妈告诉她要被劈成两半时,她完全没有反诘,没有怀疑,她只有恐怖生而不能做一个平等敬神的人,死而不能做个完整的鬼这太恐怖了。如果祥林嫂有我们今天的觉悟,那就啥事都没有。可她就是非常虔诚地相信了,于是她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我算了一下大概花了将近两年的工资。她以为用这样高昂的代价赎了罪,就可以摆脱躯体一分为二的未来,就可以成为平等的敬神者了。可是,她端起福礼的时候却遭到了打击一一鲁四奶奶觉着再嫁的寡妇,不管怎样赎罪都是不能端福礼的她跟祥林嫂非常有礼貌地讲“你放着罢祥林嫂!”她这话说得很礼貌,她没有直接说,你没有资格端福礼,你端就不吉利,而是为祥林嫂留下了很大余地,也可能是你太累了,休息一下吧,也可能是敬鲁家的神,一定要鲁家的人神才能满意地接受。福礼是什么?我最初不知道,看了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才知道,在一个漆成红色的木盘上面,放上一条大鲤鱼。端福礼,就是把这个盘子捧到神柜上去。不让她端福礼,祥林嫂一下子就像被“炮烙”似的——像被滚烫的铜柱子烫了一下,从此以后脸色就发灰了。她的精神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记忆力衰退,刚叫她做的事,她立刻就忘掉了。接着是,体力也不行了。鲁迅这样描述道: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鲁迅用外部效果来揭示祥林嫂的精神从恐怖到崩溃的程度这导致她最终走向了死亡。这说明,神权比之夫权、族权更厉害。受夫权迫害,受族权迫害,她还可以活但是神权要残忍恐怖得多,受害者祥林嫂自己相信自己有罪,这比之柳妈相信再嫁有罪更为荒谬,更为残忍。可是,恐怖的原因,杀人的凶手在哪儿呢?没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鲁迅对祥林嫂,一方面,看到她的苦难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叫“哀其不幸”;另一方面,看到祥林嫂又很麻木。她不让你端福礼有什么关系呢?不端福礼去睡大觉,身体不是更好吗?记忆力不是更强吗?这就是“怒其不争”了。鲁迅揭示出祥林嫂中毒就是这么深,中毒到了自我折磨、自我摧残的程度。鲁迅的深邃之处在于,祥林嫂不仅死在别人脑袋里的封建礼教观念而且死在她自己脑袋里的封建礼教观念。所以,祥林嫂尽管对外部的暴力反抗是很强的,在被抢亲的时候她拼命反抗头都打破了从内心来说,直到临死的时候,遇到作品当中的“我”时还要问:“人死了之后有没有魂灵?”说明她有怀疑。在这以前“我”看到的祥林嫂,四十岁左右,头发就花白了脸上不但没有悲哀,而且也没有欢乐,脸上肌肉不能动了,像木头一样,只有眼珠偶尔一转,才知道她是有生命的。就在问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的时候,鲁迅写了一句话“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是她残余的生命凝聚起来发出的“光”,是最后的希望。希望什么希望人死了以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家人不能见面就不会打官司,阎王爷就不会把她一劈两半。她还在怀疑这样一个有一点反抗性的人,最后还是被荒谬的观念吃掉了

鲁迅的深邃就深邃在多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封建礼教本身的野蛮和荒谬(夫权、族权和神权)

第二个层次是周围的人和她自己也迷信野蛮。光是压迫者少数人有这种观念可恶,但没有多大杀伤力,当观念被周围大多数人奉为神明时,就具有了杀人的力量。鲁迅自己说过,妇女的节烈观,坚持这种观念,“中国便得救了”“是多数国民的意思”①。正是因为这样,鲁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写了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歧视、讽刺和伤害。其实祥林嫂对他们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让他们倾听一下而已,然而得到的却是嘲弄。对于这一点,鲁迅是很沉痛的。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谈资,用来嘲弄,就是冷酷就是没有同情心就是不人道。

第三个层次,就是写这个凶手的“凶气其特点是,其一,后果极其惨,但前因似乎并不恶。不管是鲁四老爷,还是鲁四奶奶都没有直接的恶意,不管是柳妈还是鲁镇上冷漠的人都没有要直接伤害她的意思,然而,后果却这样严重严重到要了祥林嫂的命。连同是下层人物的茶房也觉得“还不是穷死的”,穷了,死了,很正常,一点也不荒谬。这就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或者用《狂人日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吃人”,但没有罪恶的痕迹。第二,这些心安理得的人,脑袋里有吃人的观念曾经参与吃人,然而,却没有任何歉疚感心安理得这就意味着没有改变的可能,所以鲁迅在小说的开头反复强调,鲁镇多年没有什么改变。特别强调了和没有什么改变的鲁四老爷的见面先是寒暄,后是说胖了,最后是大骂其新党。而他的所谓“新党”却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早已经在辛亥革命前夕,就成保皇派,已经是旧党了。第三,生活在这种思想麻木到僵死化的环境中,在杀人不见血的悲剧中,整个鲁镇人,不但没有恐怖,相反,都沉浸在年关祝福的欢乐中恐怖中有欢乐才是不可逆转的恐怖

①《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页。

五、与情节无关的“我”,为什么占了那么多篇幅?

还有一条重要线索,几乎被所有研究鲁迅的人忽略了为什么作品要让“我”来叙述?这个“我”和故事情节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所占的篇幅还相当大,全文16页,在开头和结尾,“我”的情绪描写,把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给了与情节毫不相干的人物。鲁迅不是说写完之后,至少要看两遍尽量把可有可无的去掉吗?把“我”拿掉并不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呀!

但是作为小说,不能。这个“我”有深意。从哪儿讲起?从祥林嫂死了以后的反应讲起。

茶房认为祥林嫂“还不是穷死的”,此人的看法和故事有什么关系?似乎没有。能够删节吗?不能。鲁迅意在说明,在茶房看来,穷了就要死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悲惨的,也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可是,鲁迅以全部文本显示的却不是这样如果她是穷死的,那她的悲剧就是经济贫困的悲剧。但是,《祝福》所突出的祥林嫂的死因,是受了极其野蛮荒谬的神权观念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外来的同时还是她自己的。这不是经济贫困导致的悲剧,而是精神焦虑的恐怖造成的。可是,人们普遍却看不到这种恐怖因而麻木不仁。

这个“我”特别选了什么时刻去写祥林嫂的死亡呢?旧历年关,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什么小说题目叫“祝福”呢?所有的人,过年都敬神,祈求来年的幸福。祥林嫂死了,在鲁迅看来,其特别悲惨之处就在于,表面上没有刽子手,实际上刽子手就在每一个人的脑袋里。因而,鲁迅花了很多篇幅,正面描写了鲁镇人把她的悲剧当作谈资,当作笑料,当作自己优越的显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是对祥林嫂的生命的摧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对于她的死都负有责任。可是整个鲁镇没有一个人感到痛苦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祝福的欢乐之中。鲁迅特别写道女人忙碌地在水里洗东西手都浸泡红了。还可以闻到放爆竹的火药香,但是听来这爆竹的声音是“钝响”。既然是火药的香,又是欢乐的氛围,如果“我”和大家一样欢乐,听节日的爆竹,应该是“脆响”啊!为什么是“钝响”呢?因为“我”的内心很沉重、郁闷,节日的爆竹声在“我”的感觉中,才是“闷”的,同样的道理,天上的云是“灰白色”的。《祝福》开头这一段,是很有匠心的,许多论者分析祥林嫂的命运时,对于“我”和开头和结尾的大段文章,占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视而不见。要知道,这里的艺术氛围是多么精深啊!一方面是非常欢乐的祝福氛围,一方面又是非常沉重的悲痛。如下面一段: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按:灵瑰的有无?也许有也许没有,“我”说不清)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因此发生別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所有人都不感到悲痛,只有这个和祥林嫂悲剧毫不相干的“我”,内心怀着不可排解的负疚感。鲁迅的深邃就在这里,祥林嫂死亡,如果有一个具体的凶手,那就比较好办,比较容易解气了,像《白毛女》,有一个黄世仁可以拿来把他毙掉人们脑子里的封建观念是无法枪毙的思想观念、国民劣根性是不会轻易消亡的。鲁迅的艺术,就是要启示读者反思对寡妇的成见,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吃人。这种观念每个人都有,当然每个人又可能身受其害,然而看着他人受害的时候,却又怡然自得。因而鲁迅对于祥林嫂的诸多遭遇,不是正面描写,而是采取幕后虚写的办法,用主要篇幅来描写祥林嫂所遭遇的冷嘲,她那么痛苦却得不到一丝同情,相反却招来毫无例外的精神摧残。鲁迅写她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自我谴责。她的期待是很卑微的,哪怕是一点同情,只要有人愿意听一下她的悲痛她的精神焦虑就会减轻了。她反复诉说,引来的却是上上下下普遍的冷漠,拿她的痛苦取乐。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苦恼》五四时期胡适从英文翻译过来刊登在《新青年》上。写一个马车夫姚纳,老了希望让儿子来接班。可是他儿子却突然死了。小说开始时,这个姚纳在彼得堡夜晚的街上,任雪花落在肩头。他在等待客人。他内心最迫切的需求不是得到车资,而是客人听他诉说失去儿子的痛苦。来了一个客人,他就开始诉说,可是客人没有兴趣,不听。又来了一些客人,兴高采烈他又开始诉说,客人不但不听,还打他的脖儿拐。而他并不感到太痛苦,只要有人听他诉说哪怕打他,他的痛就减轻了。一旦这些人消失了,他反而感到痛苦就像大海一样,把他淹没。他只好回到大车店看到一个人从床上爬起来。他以为又可以找到一个倾听的对象了。可是那人喝了一点水,倒头便睡。他的痛苦实在无法解脱只好到马圈里去把自己的痛苦讲给小马听,小马安静地听着,还用舌头舔着他的手。契诃夫写作的艺术震撼力在于第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至于此连马都不如第二小人物的心灵需求很卑微仅仅需要倾听,这对他人并无损失,于主人公,于事无补。但是,就是这一点点同情,人间也极其匮乏。鲁迅显然受到这种美学原则的启发,强调了祥林嫂在精神上已经孤立到没法活的程度。当然,鲁迅把原因归结为封建礼教,而契诃夫认为这不是社会文化的原因,而在于人性本身。人与人之间,竟有这样的隔膜这样的自私这样的冷漠,我甚至感到,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性质。

鲁迅的艺术匠心就在于,人们对于这样的惨剧不仅没有恐怖,相反整个鲁镇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连众神都在享受牲醴和香烟以后醉醺醺的这一点也是许多论者忽略了的,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我不得不作些引述: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众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作品中的“我”,可以算是鲁迅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是鲁迅。什么地方不是鲁迅呢?这里“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我”是真的懒散而舒适地不再苦恼自己,摆脱了沉重的、不可解脱的负疚感了吗?当然不是,这是反话说明他已经愤激到很悲观的地步。更明显的则是,连神、天地众圣也在享受了福礼之后,一个个“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通过“我”的目光,看到祥林嫂的悲惨、绝望暗无天日的境地夫权不讲理,族权不讲理,神权不讲理,连同命运的寡妇也不讲理,连自己也不懂为自己讲理,所有的人都感觉不到需要讲理,连最后一个想讲讲理的局外人对这种不讲理的世道,也无能为力,也绝望了也痛苦得难以忍受了,也觉得干脆不讲理,才是一条轻松之道了。

这当然也是反话。恰好说明,这个唯一的清醒者无可奈何的情绪。

鲁迅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批判的不是一个鲁四老爷,像鲁四老爷这种人,1949年以后“镇压反革命”或者“清理阶级队伍”,都弄不到他头上。因为,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只是皱了皱眉头,这不算犯罪,最后,祥林嫂死了,他说,死在过年祝福期间,不是时候可见是个“谬种”,这是意识形态问题,谈不上人身侵犯。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头”,也拿他无可奈何。他写的是一种可怖的观念,习以为常,没有人感到的悲剧才是最大的悲剧

六、情节连锁性淡出和人物多元感知错位的强化

这里就引出了我要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鲁迅给中国小说带来了什么新的突破?他的作品中,显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学原则?

我说,他带来一个突破,在这以前,我们的小说是以情节性为主的,直接写人物为主的叫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都是人物本身的动作和对话的连续性。这种方法,鲁迅是不是继承了?是,如鲁迅提倡过的白描等。但鲁迅并不是照搬而是加以改造,大大地丰富了。大量本来可以白描的情节、转折的关节在传统小说中是被重点描写的而在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中,常常被放到幕后去,或者省略了,或者变成了在场人物的交代。祥林嫂的主要遭遇都是间接叙述的。鲁迅写死亡的悲剧最重要的成就不在写死亡本身,而在于死亡的原因和死亡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感受所以祥林嫂的故事中有好多情节,如逃出来的情节被抢亲的情节,孩子、丈夫死的情节,“捐门槛”的情节等,都被鲁迅放到幕后去了,只让人物间接叙述,带着补叙的性质。鲁迅正面写的是这些情节的后果,尤其是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思绪和感知的错位,这是关键。在鲁迅的小说艺术原则里,事情不重要,情节链可以打碎,可以省略可以留下空白,可以一笔带过,重要的是周围的人们怎样感觉,或者用叙事学的、结构主义的话来说,关键在于人物怎么“看”,用我的话来说,主要是人物的感知如何“错位”。又如,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孔乙己的挨打,子君之归去,七斤之辫子被剪,等等这些情节,都是有关人物命运的却以他人口中带出而不是正面描写,被虚写了,略写了着重写的是什么呢?是事情发生以后人们纷繁复杂的感受。这些对于事件来说,本来是所谓“余绪”“花边”,但在鲁迅小说艺术中,人们多元的错位反应成了重点用墨之所在。

总之,鲁迅的短篇小说,情节变得不重要,情节可以不做完整的交代,情节的连续性也可以被处理成断断续续最重要的是哪些环节能够引起人物之间相互错位的感知这正是鲁迅为中国现代小说带来的新的艺术天地。

说起《狂人日记》,我的评价是,它基本上是小说。首先,它具有鲁迅小说最根本的艺术特征。它写的不是狂人的系统遭遇,而是他的系统感受,他的感受与具体遭遇是有距离的,是“错位”的。在人物感受和遭遇的“错位”中,营造人物的内心结构这正是鲁迅所带来的新的美学原则。错位包含着多个层次。第一感受与事实是“错位”的对改嫁的寡妇的看法死了在阎王面前要一劈为二,因而要捐门槛赎罪,这个观念和事实之间的错位的幅度是很大的。第二,更重要的是,各人的感受之间又是错位的。祥林嫂是怎么死的?1.“还不是穷死的”,这是茶房的感受2.死得不是时候,可见是个“谬种”,这是鲁四老爷的感受3.而一般人又忙着欢乐地祝福4.一个外来的人士却背负着沉重的负疚感苦苦挣扎。又如,《风波》中,对七斤辫子的有无,展开了多元的感知错位:1.七斤的感觉丧气,自卑2.七斤嫂的感觉:由于丈夫没了辫子而自卑,反复用恶毒的语言辱骂丈夫,绝望、迁怒于女儿3.九斤老太的感觉得出哲学性的退化论一代不如一代4.赵七爷的感觉幸灾乐祸、自豪,穿上长衫的象征性5.村民畅快,后来又恢复对七斤的尊敬。这一切纷扰均由皇帝复辟引起,但皇帝是不是真复辟并不重要,得知皇帝没有复辟,一切照旧。鲁迅所要表现的不是皇帝复辟,而是人们因为皇帝复辟引起的感知多元错位的喜剧。又如,革命烈士夏瑜的死,其鲜血被当成治肺病的药方而他还在牢中鼓动。在华老栓的茶馆里,分化为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人的自以为清醒的感觉,其中包括“疯了”“疯了”的感觉。再如,《白光》,故事本身并不特殊,鲁迅写它就是为了用主人公陈士成落榜的感觉、幻觉和疯痴的行为,来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感觉从片断性、层次性到意识连贯、推断从幻视到幻听,最后沉湖。这里的幻觉可以说淋漓尽致,但可惜的是,只有一个人的幻觉,没有人物之间的错位,因而显得比较单薄。小说的多元感知错位,有利于从多方面冲击读者原来稳定的、自动化的感知结构,让读者感到“惊异”。海德格尔说“哲学本质上就是令人惊异的东西,而且哲学越成为哲学,它就越是令人惊异。”同时,这种惊异,又不仅仅是理念的,而是感性的。在海德格尔的惊异中,还有诗的审美。

在《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以及主人公的那种害怕、他的呐喊救救孩子等都是他的感受,都是幻觉、错觉。譬如他写怕,怕什么呢?第一怕所有的人会吃他第二,对生命中不相干的细节的恐怖性的曲解,如对赵贵翁的眼色,妇女骂孩子也怕,小孩子也怕第三对关切他的大哥也怕,对给他治病的医生也怕。他生活在自己的怕里,每种怕都和生活拉开了错位的距离,每种怕都互相贯通为一个整体。狂人的被吃之怕,读者显然明白,不在真的被吃,“吃人”是幻觉、扭曲的错觉。所以说,鲁迅所带来的就是,情节、事件、人物实际遭遇的隐淡,人物感受的多元错位。一种小说形式美学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形成,不仅仅是写人,而且是写不同人的错位感知情节的感染力,不在一环套一环的悬念,而是推动感知发生错位的机制

鲁迅作为现代艺术家,他所理解的人和古典小说家是不太相同的。人不仅会行动、会思想、会说话,人之成为人,还有一个特别的方面,就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太相同的感知,不同的感知发生错位的现象。人跟人的感觉,好像是相通的,也确有相通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又是很难相通的。就是讲话,具体语句(能指)好像是听懂了,但是,其实际的意思(所指)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是误解的。哪怕关系再好,我要救你,你是感激的,结果却是害了你,譬如柳妈那样的人——一心一意想救祥林嫂,结果却把她推向精神的火坑。鲁四奶奶很含蓄地不让祥林嫂端福礼她并没有想到,祥林嫂会因此活不成,直到祥林嫂死了,她都没有感觉到。

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一点是十分独特的,那就是他的主人公,表面上是为自己活着实际上是为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活着不是像祥林嫂这样为之而焦虑、痛苦、精神崩溃,就是像阿Q那样,为了虚幻的优越感而走向灭亡,或者像孔乙己那样,理屈词穷地抵抗嘲弄,维护读书人最后的、可怜的、虚幻的自尊。人实际上是活在与他人对他的感知的错位的、虚幻的世界里。这可能是鲁迅小说重要的美学原则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的艺术贡献之一。

从鲁迅的小说中归纳,什么样的人物能使读者感动?这样的问题不能以单独一个人物来回答,应该从人物相互之间的感知的多元错位去回答。

就《狂人日记》而言,一方面它有感知错位,所以它基本上是小说。为什么说它基本上是小说呢?因为《狂人日记》里面有很多不属于小说的东西。那是什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最著名的那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不是小说这是抽象概念的错位,不是人物的感知错位这是鲁迅的思想,这是社会文化批评,把思想直接讲出来,讲得清清楚楚很深刻,这是杂文。为什么不属于小说呢?因为这种思想在小说里找不到充分的根据。狂人讲的“吃人”,都是错觉——远方村子里有吃人的传说古典文献中有吃人的记录以及医生要他好好养病,还有他妹妹死了,说是大哥把她杀了吃的,还有他周围的人要吃他一个女人对她的儿子大喊一声“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使他感到马上就要被吃掉的恐怖。所有这一切都是错觉。这一系列的错觉跟鲁迅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写的都是“吃人”,而且还说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这在逻辑上并不合理。仅凭狂人的感受,不可能得出这样普遍性的结论,这是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匆匆忙忙地讲出来,多多少少有些概念化。写祥林嫂就不是这样,写得很艺术。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观念害死的,但这是艺术形象显示的,作者没有一个字写到礼教杀人,或者“吃人”,没有说就是封建礼教把祥林嫂吃了,却让人感到,祥林嫂在包围着她的罗网里走投无路不得不死。你叫它杀人也好“吃人”也好反正是极其恐怖毛骨悚然然而人们却觉得平安无事。这叫艺术

当然,鲁迅讲抽象的观念,如中国历史满篇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吃人这也是很精彩的。这种精彩不是小说的精彩,是杂文的精彩。这在《狂人日记》里,比比皆是。如果诸位同意的话,我能不能这样说在鲁迅的心灵深处,有两种才华,都是非常强大的。一种是小说家的才华,以他独特的感知错位为特点一种是杂文家的才华,以思想的深刻和犀利为特点。两者之间有统一的一面,水乳交融;也有矛盾的一面互相干扰。例如在《狂人日记》中,统一的时候,有些片断写狂人的幻觉特别是写到医生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他就想“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这是一种幻觉,这是小说,因为这是人物之间的错位感受。但是说到中国的历史,翻开来全部是仁义道徳,实际上都是“吃人”,这是杂文。因为这里的“吃人”,与小说中的“吃人”,在感性系统上,在理念上,不是错位了,而是脱节了。

两种强大的才能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不统一的。太不统一的时候,就不够艺术了。《狂人日记》里面杂文的力量更为强大以致许多论者甚至是学者,只记得中国历史全部都是“吃人”的这个杂文式的辉煌结论。而作为小说《狂人日记》是试验性的、探索性的、未完成的,是留下了遗憾的。什么根据?鲁迅自己讲的。

《狂人日记》写出来以后异口同声地认为好极了,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北京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傅斯年,写信给鲁迅赞扬《狂人日记》说“文化的进步都由于有若干狂人……一个人去辟不经人迹的路。最初大家笑他,厌他,恨他,一会儿便要惊怪他佩服他,终结还是要爱他,像神明一般的待他。”①鲁迅却告诉傅斯年说:

《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

按我的理解不成熟,就在于杂文的、抽象的、直接的正面结论。作为杂文家,五四时期,已经成熟了,可作为小说家.虽然已经写出《阿Q正传》这样的经典之作鲁迅自己却觉得没有成熟。

①《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载《新潮》第1卷第4号(19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