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孙绍振 经典小说解读 ID: 427882

[ 孙绍振 文选 ]   

[1-1]《社戏》:杂文的讽剌与人性的抒情的统一

◇ 孙绍振

[ 网站说明:1.本文本为电脑自动识别,校对量太大,不排除有部分错误,请"参读"扫描版源文自行甄别;2.文中部分文本有加粗与黄色背景,为“语文PLUS”网友发布时所加;3.网友在本站转发此本文,仅作教学研究之用,版权归作者或原出版社拥有,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商用。 ]

《社戏》收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应该是小说,但是《呐喊》里有不少散文式的小说,如《一件小事》等。这一篇并没有传统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矛盾和情感错位等。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意向大体一致,很像是散文,但又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抒情散文如果算是小说的话,也只能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化的小说。

文章主体部分叙述了童年时代在农村乌篷船上看草台班子演出的美好体验。而文章开头,写的却是在大城市的正规戏园里两次看戏混乱而烦闷的记忆,这显然是后面美好诗意的陪衬。要在艺术上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文章中最后一句话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显然不是一般的对比,而是一种极端化的对比。一方面是极端的好,另一方面则是极端的差。这种对比,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不太可信的。但是,读者并未对作家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所有这些对比都集中在主观心理上,把相关词语集中起来看就很明显。

第一次看戏外面“早听到冬冬地响”,进到里面,“红的绿的”在“眼前”“闪烁”,耳朵里是”喤喤的响着了”。座位太高,凳子太细没有爬上去的勇气。在后来的回忆中,对这一次看戏总的评价是“冬冬喤喤之灾

第二次看戏戏园子里,立足都难。一直在忍耐中等待着名角出场。然而,“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充满了不耐烦的情绪。

表现看戏的印象,用了一般为文忌讳的单调、重复的句法,意在暗示作者的忍耐、无奈,甚至反感。不但没有欣赏艺术的感觉,连最起码的娱乐感觉都没有。京戏是歌剧,可是听觉里留下的是噪音,剧场应该是文明的,可是座位的管理却是一片混乱。一味是“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把大城市、正规戏园里名角的演出写得这样不堪,显然是夸张的,有点漫画化、戏谑化的。把演出说成是灾难(冬冬喤喤之灾),说座位之简陋令人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甚至把戏园外面的人,说成是来看“散戏后出来的女人们的”,流露出内心的愤激甚至把戏园里的氛围两次说成是“不适于生存”,更是显然的夸张。“适者生存”本来是当年流行的哲学话语也是鲁迅所信奉的社会淘汰规律。“不适于生存”就意味着要灭亡不但是一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民族的危机。这样的语言是带着杂文的、讽刺的色彩的。特别是“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那个名角,还是没有出来。这本来是流水账是为文之大忌。但在这里,流水账却有另外一种功能,那就是表现了鲁迅所说的忍耐的等待”。注意力不在看戏上,而在时间的默默计算上。起初,还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计算,后来,就变成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的计算。写的是潜在的心理状况的微妙变化。表现的重点并不是戏园本身的演出质量,而是作家的焦虑情绪,完全是杂文笔调。

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杂文手法?看下去不难发现,就是为了和下面在农村看戏的优美诗情构成对比

一提起在农村的外祖母家,作家的笔调立即变成抒情诗式的了。把很平凡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一个小杂货店的小村庄,说成是“乐土”。使我们想起了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只有破墙野草的园子当成“乐园”,目的不过是为了表现童心的单纯和天真。

本文的重心当然是在农村看社戏的体验。

惜墨如金的鲁迅对看戏前的曲折进行渲染,不仅仅在终于成行的一波三折上,而且在心情的变化上。起初是“急得要哭”,后来是“幻觉中听到锣鼓的声音”。再接下去,则是“东西也少吃”而周围的小伙伴则是“叹息而且表示同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心理的曲折多于外部事情的曲折,目的是为了积累期待的情绪。一旦成行感情就自然流泻出来“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接着就是正面叙写那次最美好的看戏经历了。

然而,细品那次看戏的过程似乎戏也并不是特别好看。主要是不如预期的美好相反倒是充满了遗憾一是近台没有位置,船只好停在比较远的地方二是著名的铁头老生并没有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三是一个小旦,老是“咿咿呀呀的唱”;四是“我”所期盼的蛇精和跳老虎也并没有出现五是买豆浆却没有买到六是只能抵抗着倦意,支撑着看,眼睛都迷糊了忍不住打哈欠,只有一个小丑挨打,算是比较好看的但是,接着就是遗憾之七一个老旦唱个不停,以为他抬起手来,就要结束了,可是他竟仍然唱个不停。所有这些接二连三的煞风景,终于使大家“熬不住”了。

从上面分析可见,戏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地方,似乎也并没有就戏的质量和大城市戏园子名角的演出相对比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鲁迅在结尾处还要说,一辈子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戏呢?这个戏究竟好在哪里呢?

好的地方很多。在大家发现好戏已经没有指望的时候,通常应该是很扫兴的。但是,当双喜提议“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而且还“骂着老旦”。很显然,这时候的情绪并不低落。如果低落的话,回顾戏台时就应该有和来时不一样的感觉。鲁迅是怎么写的呢?

一离赵庄,月光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戒台在灯火光中,却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是横笛很悠扬……

把农村的草台班子的演出说成是仙山楼阁,完全是抒情的诗化。和来时的远景几乎完全是一样的: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说明,虽然看戏的强烈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但心情却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充满了诗意。这是为什么呢?关键不在于看戏,而在于看戏过程中的。小主人公为之感动的不完全在戏本身而是这些陪着他来看戏的小伙伴。是他们来前的主动慷慨(打包票平安),水路上的能干看戏时的兴致,甚至他们的骂人、牢骚和失望都是美好的: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强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釆起来。

比起这样美好的情境,戏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早已忘却了,也就是显得无足轻重。作者所用的完全是诗的抒情笔法

《社戏》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在和大自然的美相融合的山水画似的境界上。

其次,戏并不过瘾,令人过瘾的却是纯洁的小伙伴之间纯朴的人情。特别是在偷罗汉豆的情节中,那个叫阿发的孩子,居然主张偷自家的,而不是别人家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家的豆子长得比别人家好,一点也没有自私的考虑。这是人情美的一个层次更深的层次则集中在”字上,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因为偷自己家的并不完全是偷,稍稍偷别人家的,也是半公开的就是被发现了,也不怕骂相反还敢于回骂。这就是说完全没有偷的性质。人们之间能够沟通理解,心照不宣。

再次人情之美更为精彩的层次是,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相反倒是很高兴: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可孩子们并不担忧而是十分坦然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不但没有因为偷而有羞惭的感觉反倒像是看得起他的意思。连钓虾的注意力都没有转移,反过来还怪人家的不是,可见其无所谓了。

后面最为精彩的是,这个六一公公因为“我”觉得豆子好吃竟非常感激起来”。被人家偷了东西却“非常感激”,这是何等纯朴的人情!更为突出的是,六一公公还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这可真是把农村的人情的诗意发挥到家了,这就不但是在抒情,而且是带着一点幽默感了。

理解了这一切,才能理解鲁迅在文章最后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不是因为戏和豆的质量,而是因为这样淳朴的人情,在“我”的童心中,是永远也体验不到了

这是用诗一样的情感来赞美农村人,不但有儿童,而且有成年人。这在鲁迅的小说中,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农村人物在鲁迅的小说中,大都是麻木、愚昧、自私和保守的。即是像长妈妈那样获得鲁迅赞美的,也是愚昧的即使像闰土那样可爱的成年以后就变得迟饨、麻木了。但是这里的六一公公却是和孩子们一样无私、可爱,纯朴而富有诗意。